487799
post:487799

关注表达,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6-02-25 17:07
  • 作者:赵会平
  • 点击量:

关注表达,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南师附小  赵会平

在小学语文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内容,更要感受语言形式,运用语言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在运用中提高表达。关注表达一直是笔者关注的焦点。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四年级上学期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读物。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技的迅猛发展。

课堂回放:

师:课文那些地方让你我们感受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00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把你印象深刻的语句画出来。找到1处,就在旁边写个1做个标注,看看你能找到几处?

镜头一:

生: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在短短几秒内跨过千山万水,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师:说一说你选择这段话的理由

生: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速度快,方便快捷。(相机板书:速度快)

师:关于速度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飞速、、短短几秒钟  只要几秒钟  快了多少倍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谁能在短短几秒种跨越千山万水?

生:孙悟空。

师:那是神话里的任务,古代人实现不了,想象出来的,现在真实现了,靠的就是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真---

生:奇妙

师:信息传递如此之快,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朗读)

师:(板书:举例子)为什么要在这里举例子呢?

生:举个例子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互联网传递信息到底有多快。

师:是啊,瞧,这是我们的首都北京,这是澳大利也第二城市悉尼,如果坐火车,昼夜不停地开要5天,如果坐飞机要13小时,但现在只要嗒嗒几秒钟,信息传递完毕。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如此,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可快了,比如说……,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互联网传递信息可快了,比如说以前我要见到远在湖北的爷爷奶奶,要坐火车10多个小时,现在只要打开电脑视频聊天,立刻就能见到爷爷奶奶了。

生:互联网传递信息可快了,以前买火车票要通宵排队,现在手机连上互联网,随时随地都能买到火车票。

师:你们用了举例的方法,意思更明白更具体、生动形象

镜头二:

生: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师:谁也觉得这里写出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八寸为咫,“近在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在一千三百钱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这只是诗人的美好祝愿。然而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21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生: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师:而有这种力量的正是国际互联网。正是它无与伦比的信息传递能力,把庞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段,感受它神奇的力量。

齐读。

镜头三:      

生: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师:你找的是第3,我们一起来看。这也是讲国际互联网的奇妙,前面讲了“速度快”,你也用三个字概括?

生:内容多

生:功能多

师: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总起句,第2句好长啊!请同学合作读,你们说请几个人合作呢?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应该请4个人读,因为我发现第2句是由4个分句组成的,

师:你真会读书。

生合作读。

师:再看看这段话,这四个分句的内容都一样吗?

生:前两个分句的内容是人们常用国际互联网做的娱乐和学习方面的事,后两个分句是人们不常做的工作和购物。

师:所以用上了---甚至可以,我们都知道“甚至”强调的是程度,

生:表示很了不得的事情。

师:可是现在爸爸妈妈经常用网络买东西,从甚至可以这句话推测一下,这篇文章大概写于什么时候?

生:我猜是写于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大范围应用的时候写的。

师:是的,写于十年前,国际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文章作者根本没想到现在网上购物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了,看来,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现在请你来当回作者,说一说,你们可以用国际互联网做些什么呢?(出示四幅图)

生:可以远程为病人看病。

生:可以网上买火车票、机票。

生:可以网上下棋。

……

师:不要笑,所有科技进步都是建立在异想天开上的。

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老师不能只关注言语内容,淡化或忽视言语表达,而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在体会文字背后情感的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言语的表达来进行表情达意的,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的语言材料,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感情,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      品读用字精妙,一字一词总关情

镜头二中的“远在天涯”“近在咫尺”两个词组形式对仗,一个是形容距离极远,一个是形容距离极近,能做到虽然远在天涯,却感觉近在咫尺就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品读用字精妙的教学点,放慢脚步,发掘这个教学点不但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笔者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个教学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一读这两个词‘远在天涯’、‘近在咫尺’,你有什么发现?”而是直截了当的把“咫尺”的意义告诉学生,使学生错失了思考和提升表达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品字酌词,不但能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和妙处,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2、      揣摩句段结构,体悟不一样的表达

镜头三中,笔者的对句段结构的处理也有遗憾。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一小节的构段方式之后,只是简单的请学生来说一说“你能用互联网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课堂看似热闹,但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却没有什么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出示的四幅图,请学生用相同的构段方式来说“你能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语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阅读注意点引向体会文本不一样的表达形式上,从中揣摩一些规律,习得一些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言语认知,完善自己的言语结构,发展自己的言语智慧和灵性。当课堂上教师关注的重心是“表达” ,教学的内容是“言语” , 实现的途径是“实践”时, 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而这也一定能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3、      领悟不同文体表达方式,

说明文教学,如果还用“诵读”“感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生也就不可能习得如何阅读说明文章的方法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说明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清楚“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的,即说明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等。相对应的教学中应采用“讲读”、“列表”、“比较”等方法,理解内容、习得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在镜头一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让学生初步领会举例子的用处,然后再迁移运用表达,加深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理解,提升学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