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756
post:487756

语文 《丰富生生互动,促进交往能力》

  • 发布时间:2016-02-26 15:31
  • 作者:袁晖
  • 点击量:

丰富生生互动,促进交往能力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多数孩子仍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具有众星拱月特殊性,往往造成在家里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中与同龄人相处常常矛盾不断。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孩子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因此,小学生交往的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有意识地精心培养和训练。
 
一、针对班级整体,进行相关知识道理的渗透。
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小学生因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礼貌用语、交往技巧等都有了解,甚至说起道理头头是道,但不会在交往中恰当使用,在与人交往时行为体现出霸道、自私、不礼貌、不文明等行为来,这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和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我在实践中,抓住小事对学生进行评选鼓励,在表扬的同时建立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礼貌用语及交往技技巧的兴趣。时间长了,他们就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与人交流了。在交往中慢慢的就体现出他们的理智、情感了,也就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技巧,使他们跨出了交往的第一步。
 
二、教会一些常用的交往原则和技巧。
    每个人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过一辈子,必然要和人接触,与人交往。但是在与人交往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你的父母那样,宠着你、迁就你,总会发生摩擦、冲撞。而同学间发生的矛盾,往往是因为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磕碰、一次小接触,许多时候还是误会造成的。到中高年级,需要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良好的交往技巧有益于学生与朋友长期保持朋友关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会心理换位
    人们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是想我受了什么委屈,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引导双方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
2、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与同伴意见不合时,立刻让事情停止,这是“冷”,相互分开,或好好说话,把自己的想法平静地说出来,这是“静”。我会表扬能忍得一时之气,不逞口舌之能的行为,鼓励大家向心胸开阔的人学习。
3、心平气和地坦诚认错
    孩子毕竟不能像成人那样有很强的自控力,因此,一旦矛盾激化,就需要老师介入处理。我通常把矛盾双方约在一起了解情况,这样能客观地让矛盾透明,不会偏听偏信,影响公正性。孩子们的是非对错,多数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是错误占比多少而已。我会请双方说说自己错在哪儿,想和对方说什么,孩子都能虚心接受,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平气和地向对方认错。
4、逐步学习完善自我
同学关系紧张的人,大都性格和习惯方面有关,当他们在交往中碰壁的次数增多后,他们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产生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习惯的想法,我鼓励他们做到:服饰整洁美观;习惯面带笑容;注意言谈举止;不要卖弄自己;适当帮助别人;学会赞美别人。孩子们经过几年相处,互相有了了解,再加上自我逐步完善,那么人际间的愉悦度将大大增强。
 
三、丰富生生互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1、课内多项互动加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教材让小学生充分体会到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交际特点,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多项层次的互动交流,使一个问题多元化,从教学互动中拉近师生,生生的距离。
除了口语交际,每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中,我尽量考虑到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全班集中交流,每个问题都有一个主讲人,组织全班交流。不管主动举手,还是被动听讲,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2、在倾听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互动评价的能力。
倾听可以使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欣赏。倾听时,还要做到真心实意,集中注意力;适时的用动作或简短的言语进行鼓励,表示你对朋友的理解;听懂了别人的话,还应给予准确的反馈。这样才能增强“倾听”这一技巧的实效性。在每天的个人演讲结束后,我都让学生对演讲同学作出评价,夸优点,提建议。这样有利于他们说的能力和个人见解能力的发展,规范自己的语言交际,相互评价,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
3、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创设交际情景
    每周,孩子们自己主持班队会,他们自由结合,组成四人小组,从选人组队,确定主题,编排合练,到最后上台展示,有很多交往的机会,有的孩子本来不是很重视,读稿子结结巴巴,甚至错字连篇,到合练的时候,看到别人能够脱稿像讲解员一样介绍相关内容,受到触动,经过认真准备后,演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单靠个人的孤军奋战观念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生引入社会,作一些小实践,将知识用语、礼貌交际用语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学校组织孩子们每个儿童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交往的范围大了,能接触到的人更多了,社会生活的参差多态,人物个性的多种多样,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都是挑战。
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交往,我们是安排成人在旁监护指导,围绕活动主题,首先希望孩子自我开放,主动让别人了解你,而对方也在信任你的同时,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真诚的沟通。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开放可以产生开放”的双向效果。所以“开放”就是在陌生环境下交友的“金钥匙”。其次是自护,过于轻信或过于放开都有弊端,让孩子掌握与陌生人说话交往的简单原则,既达到增强交往能力的培养,又学会自我保护,是很必要的。
 
四、针对不同交友问题展开科学矫正
每个班都可以发现个别被群体排斥的学生,他们被其他孩子看作是不受欢迎的个体,他们难免沉默、孤僻、排斥性强、攻击力强。哪怕经过多次教育实践,或许因为自卑孤僻,或许因为“唯我独尊”无法适应群体生活。对于这种学生,就需要采取科学的行为矫正方法对这些交友能力差的同学进行个别或者群体教育。这类孩子,他们有自省的意识,也有调节自我的意愿,就是还需要时间慢慢强化成自觉行动。我通常会为他们安排一个希望交友的同学作为目标,鼓励他自己接触。说话语言清楚,表达明确,避免因表达含糊造成误解。说话做事有分寸,合情合理,不夸大其词。同时,我会做好另一方的工作,请他们配合帮助。主动接触一段时间后,鼓励他主动为这个同学做一件事,用实际行动给与他人帮助和关爱。同时以表扬、报喜等方式给予肯定。大约两周左右,自己有意愿,对方不反感,就算交朋友成功了。我会继续鼓励他交其他的朋友。通过这样的指导和帮助,孩子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言行,通过一步步的指导使他意识到:朋友是相互间的交往,“好朋友不是影子,阳光灿烂时才陪你;好朋友是拐棍,危难中总是扶持你。”朋友对自己应该这样,自己对朋友也是一样。这是真正的“爱”的体现。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交往意识,开启他们心灵的交往之门,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因素,那么就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了。我们只有时刻给孩子一个新“课堂”“新环境”进行学习交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以全部的爱来关爱学生,以童真的心态来接近他们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学习成长,是教育者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教育者应该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