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娴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6-09-11 16:16
-
作者:肖娴
- 点击量:
基于“学习力”视野下的习作教学之我见
——由习作《秋天的树叶》引起的思考
摘 要:本文基于“学习力”视野,以习作课《秋天的树叶》为例,对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现“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习作教学 表格、图示帮助观察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要使学生能够具备学习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形成学习的动力;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努力;最后能够在运用中形成学习能力。
在学习力理论视野下,笔者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思考在习作教学的课堂语境中,教师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的境界,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包括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会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怕写、厌写;缺乏必要的写作方法,不知道怎么写;积累的语言等不能灵活运用……而从“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三个角度进行切入、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借助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习作指导课《秋天的树叶》,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可以说是教学的起点,习作教学也不例外。本次习作主题为“秋天的树叶”,要求学生学习状物的写法,写出秋天树叶的形状、色彩的变化,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对“秋天的树叶”的认识、已有的表达水平以及表达方面的困难。因此在课前,我先让学生用一段话描写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秋天的树叶,结果大多数学生的选择集中在“枫叶、银杏叶、梧桐叶”,写出来的句子也非常集中,类似于:(1)梧桐叶像手掌;银杏叶像扇子;枫叶像手掌……(2)火红火红的枫叶,金灿灿的银杏叶,黄澄澄的梧桐叶……(3)落叶像蝴蝶飞舞,落在地上像地毯。
从学生的写作片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关注到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并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但是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视野不够开阔。其实南京主城区的道路边以及本校校园内,都有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树,树叶的特点也很鲜明,如黄金树、樟树、桂花树、冬青、黄杨、广玉兰树等。学生关注的三种树叶,其实都是平时一提到秋天就最容易联想到的树叶,说明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树木。
2.观察不够仔细,表达缺乏个性。仔细看学生的描写,会发现这些句子对树叶的描写是一种“脸谱化”的叙述,也就是说,学生写的是这些树叶给大家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一种模式化的语言;学生不需要仔细观察手中的叶子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缺乏仔细地观察,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也就不可能产生有个性的表达。
二、支持学习
针对习作课前学生的这些情况,笔者采用了如下做法,对学以求生的习作学习有所帮助: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校园内或者道路边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树叶,仔细观察,并选择最喜欢的一枚树叶带到学校来;
2.在课堂上,出示“观察树叶的表格”以及树叶结构图(图中标出叶脉、叶茎、叶梗、叶缘等名称),请学生根据表格和图示,观察自己手中的树叶,并进行填写。
树叶名称:
观察树叶的颜色 树叶给了你什么感受?
整体
各个部位
细微变化
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树叶,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学生会发现,除了常见的三种,其实身边还有很多美丽的叶子。事实上,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带来的树叶种类非常丰富;有的同学甚至带来了仍然绿色的枫叶。
在利用表格和图示进行观察时,学生基本能够注意到自己搜集的树叶的独特之处,甚至有学生还发现将自己的树叶迎着光和逆着光看,颜色有变化;在写出“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方面,比起第一次的片段有进步。这种方法的优点具体来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为学生提供了准确的名称,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表达。在最初习作时,学生会写“树叶的最边上”“树叶上面尖尖的地方”“树叶后面还有一根长长的茎”等语句,让人看了不甚明了到底在说树叶的什么部位。而有了“叶脉”“叶缘”“叶梗”等名称后,学生叙述时会更加便捷,也更加清楚。虽然并不是每次习作都需要类似的概念,但是当学生进行一些说明或者描写时,它们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抓手,因为指称明确,说明才能准确。
第二,使观察点划分更细致,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每一种树叶最有特点的地方。树叶通常只有方寸大小,给人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所以树叶本身往往就成了学生观察的最小“单位”。而掌握了这些名称和结构之后,原本似乎是“铁板一块”的树叶,就有了进一步细致观察与说明的可能。这两点是表格和结构图最为直接的帮助。
第三,表格和结构图本身这种形式,就暗示了一种“结构”和“顺序”,表格里其实提示学生,观察应该先“整体”后“部分”,这样的呈现方式显然能够让孩子捕捉到一种秩序的感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是潜移默化中有可能发生作用的。
在采用表格和图示法之后,虽然习作比起第一次有了进步,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习作虽然具体了,但有机械化的倾向,有点像是“说明书”,干巴巴地不够生动,而且单纯地如同静物描绘般的语言也显得缺乏情感。
第二,条理不够清晰。虽然学生基本都知道从“整体”到“部分”,但是学生在不同部位之间的转换、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换以及颜色、形状之间的转换,往往比较随意,缺乏一定的顺序和相对的整体感。
对于这些问题,表格和图示的方法有一定责任,因为表格和图示的形式自身就显得比较僵硬,而且其内容是非连续的,因而比较难以提高学生表达的情意水平,所以仅仅用这样的方法似乎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并行的辅助的策略。那么如何弥补呢?
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此使得说明更加形象。在说明性的文章中,精细化的说明往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画面感方面,精细化未必是万灵丹。我们的语言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说明的时候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可以将情感渗入其中,还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因此,我接着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3.仔细观察自己的树叶,进行想象,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给出提示:可以用上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乍一看/粗粗看来、从叶子的中心、沿着叶脉、向四周延伸……
在小组充分交流之后,小组汇报时产生了许多生动的语句,比如有的学生把树叶上的斑点描述为“调皮的孩子打翻了调色盘”,这样的说明方式尽管是形象化的语言,但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体现孩子的认识个性;而且它往往又渗透着孩子对秋天树叶的喜爱、对自然的一种赞美,仿佛大自然成了一个画家;世界在孩子的眼中也生动了起来。
学生的习作水平并不是在一次习作中就能得到提高的,在这次习作完成后,我又特意进行了一次相同形式的习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4.根据现实情况,确定主题是“南京的天气”。在习作之前的指导中,借助修改后的表格,帮助学生观察天气:首先从整体上明确近期南京的天气给自己的最强烈的感受,其次细分为气温、湿度、阴晴雨等三个角度,还可以写出之间的变化;教学中还特意提醒学生,要结合天气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展开联想,让说明更加具体。
在完成的习作中,有的学生写道,“太阳仿佛一下子发怒了,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有的写道,“我站在操场上,渐渐地开始出汗,甚至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水龙头”;还有的写道,“涌出的汗水,就像502胶一样,使衣服粘在了身上,真难受”。
这四个步骤紧紧围绕“支持学生的学习”而展开:(1)让学生自己搜集树叶,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认识到秋天树叶的多样性;(2)借助表格和图示,帮助学生细化观察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理清观察点;(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4)同类型的习作拓展,巩固此次习作所运用的方法。
三、提升学力
习作过程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体现了观察、表达等多种能力。在《秋天的树叶》习作指导过程中,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提升:
1.观察能力。在习作课之前,学生倾向于用“模式化的语言”代替自己的观察;而这种“模式”其实是树叶给大家留下的普遍印象。正因为“普遍”,所以学生很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例文或者其他很多地方见过并积累了这类语句,在写作时图省事,没有仔细观察便想当然地直接“套用”了这些现成的语言。习作课要求学生自己去搜集树叶,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去观察树叶,对巴掌大的树叶进行“聚焦”,对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特点以及变化进行关注,这样强化了学生仔细观察、辨别细节、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2.个性化表达的能力。这一点和观察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学生套用“模式化”语言,懒得观察,自然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表达。反之,在表格的强化、后续的巩固中,学生不得不按照要求细致地进行观察。这样,在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情感、想象等整体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运用自己积累的词汇,真正表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3.交际能力。习作的目的之一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围绕树叶进行联想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要按照要求与组员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并且提出建议;最后还要推选出最精彩的一段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小组内部的交流、点评、建议与推荐,还有小组之间的交流、点评,既有生生交流,又有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不断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