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712
post:487712

做一名导航仪式的老师

  • 发布时间:2016-02-24 09:11
  • 作者:魏婷婷
  • 点击量:

做一名导航仪式的老师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开始认为,精心的备课,全面的预设,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孩子达到我所期待的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一次听课、评课后,我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所谓的引导,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脱离轨道的孩子重回正轨,到达目的地吗?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导航仪一样,在司机的行驶偏离既定的路线后,不是拼命把他拉回来重新驾驶,而是根据他现行驶的方向,为他重新规划路线呢。我决定尝试做一名导航仪式的老师,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中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承认学生的暂时理解乃至另有概念的合法性,把学生的错误当作调整教学、引导理解的转折时机。
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环节供大家学习模仿,但这几个教学环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整合。不管这些教学环节进行怎样的组合,要始终抓住导航式教学的三个特点进行教学:1、以学为主;2、有指导的发现法;3、分层训练,当堂评价
 
一、 以学为主
导航式的老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教学,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为目标。但导航仪式的教学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 它认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需要教师去科学地去规划、适时的去参与、去指导、去帮助。它强调以学为主、学导结合,通过教师的导来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使教为学服务,教与学融为一体。
在教授苏教版四上《小儿垂钓》一诗中,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这也需要老师前期的精心设计与准备。
首先,我了解到《小儿垂钓》是唐代的胡玲能所作,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大都描写儿童的天真与可爱,充满童趣。在此基础上,我找到了与之风格相似,情趣相同的几首古诗: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白居易的《池上》,高鼎的《村居》。为了留出更多一点的时间让孩子自主学习,我设计了课前学习单。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拿出我给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单。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大家找到的诗句是: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我让学生选一首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当然,初次尝试,我给了他们一点小提示,让他们方向更明确。我在每首诗的下面附上:我读到_______这个/些词,仿佛看_______________,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学生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当他们站起来汇报时,我感受到了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以及智慧火花发出的碰撞。有的学生说:“我从‘疾走’、‘追黄碟’、‘无处寻’等词语,仿佛看到了小孩拿着捕蝶网,追赶蝴蝶但未成功场景,体会到了小孩子童年无忧无虑玩耍的乐趣。”也有学生说:“我从‘忽然’、‘闭口立’这些词,仿佛看到小孩子本来高声唱歌,但为了捕蝉,紧紧抿住嘴巴的情景,体会到了小孩子的童心童趣。”这些妙趣横生的答案让我明白,只要教会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他们带给我们的远比想象的多。
   
二、 有指导的发现
    “有指导的发现法”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主要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学,也可以讨论……究竟哪种途径有效,要看由此引发的大脑皮层上的信息存储是否深刻、细微、强烈。这就要求教师真正树立学生是主人的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
1、“导”时带学生
同样,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课时,从课堂一开始的导入,我就为我的目标做好了铺垫。我让孩子们玩个对诗的游戏,请根据所给的上半句诗,对出相应的下半句诗。(出示诗句,展示出来。)而这所对的几首诗,就是我之前所选的四首儿童诗。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描写儿童的诗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悟。
2、“学”时扶学生
在抓关键词想象品童趣这个重点环节中,我提出“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请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个大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小组起来交流汇报时,其他学生互相补充,而我则相机指导学生学会抓住“稚子”、“蓬头”、“侧坐”、“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等关键词展开自己的想象。如学生会说从“蓬头”二字可以看出小孩子头发乱乱的,若无其他学生补充,那么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头发乱乱的呀?那学生就会想象到是因为小孩子早起钓鱼心情太急切,连头发都没梳理,就跑去钓鱼的场景,瞬间对孩童的天真顽皮有了代入感。这样,通过对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的人物形象,调动自身充分想象,产生丰盈画面感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稚子”一词的形象感知,对词语的内涵理解更鲜活,也更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诗中的“童趣”。
3、“议”时放学生
同时我以“遥招手”为切入点,让学生上台来表演这一情景,在活灵活现的演绎中,引领学生走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身临其境,感受乡村儿童不拘小节专心钓鱼的鲜明形象,品味古诗中的童趣,这样可以浸润儿童心灵,感受儿童特有的率真、可爱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同时,就古诗中的“遥”作何解,有学生认为是“远远地招手让路人靠近”,有人则认为是“连忙摆手”,我让孩子们大胆地争议、讨论,言之有理即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结”时抓学生
在进行小结时生在形象具体的感知上,对这个方法也有个概念化的印象。最后,在配乐读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画面读一读,无疑对这一学法又进行了固化。
 
三、 分层训练,当堂评价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我会告诉学生,比如,今天我们就是用抓关键词,展开合理想象,品味意境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让学生学,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训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地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上《金蝉脱壳》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自由朗读第四小节,说清楚金蝉脱壳的步骤。能力稍弱的学生在回答时可能只能零散的说出蝉儿各部位脱壳的顺序,甚至可能说不全。那么老师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出蝉儿脱壳的步骤,并加上适当的连接词,使他的表达完整流畅,并再找基础薄弱的学生练说。而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做到表达完整流利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关注描写蝉儿脱壳时的动作。从而得出我们虽未亲眼目睹蝉儿脱壳的过程,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有顺序,抓动作,才将这奇特动人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在本课教学的读写环节中,我请学生看看破茧成蝶的情景,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词写出这个过程。同样,对于学习能力比弱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描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能够将观察到的动作写清楚、完整。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紧扣动词,将过程写得更加的生动、多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合适的问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确保学生的课内训练度,并且通过当堂评价,有效解决知识缺陷累加的问题,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育。
 
实践证明,做一名导航仪式的老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教学,不仅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先学和课堂教学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而且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师生观、教学观。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内在探究的能量得到释放并让其在自主学习的时空里生根发展,成长壮大,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