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686
post:487686

张明娟论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语文》

  • 发布时间:2016-09-22 09:53
  • 作者:张明娟
  • 点击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语文

——文本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与编者对话

张明娟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备课的说法已经被对话所代替。文本解读即与教材对话成为了教育者首当其冲去做的事情。因教育者更倾向于与文本对话,重视了教参上所想表达的意义,却忽视了编者选择此文的意图。本文将重点围绕与编者对话这个方面对文本解读进行探讨,结合研究生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课堂上教授列举的实例和笔者教学中的实例展现与编者对话的重要性,并寻求相关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   对话   与编者对话

 

课程改革推进至今,教师们广泛认同了许多观念。

过去我们常常说备课要进行三备,即备内容(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说法已经被对话所代替。

如果说备课,就是将所备的对象处于从属地位,而对话的说法就是将双方(教育者和教材、教法、学生)建立在平等互为主体的基础上[1]。以前的三备也自然变成三对话,即与教材对话、与教法对话、与学生对话。

文本解读即与教材对话,俨然成为了教师们进行教学前首当其冲去做的事情。

一、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视角

曾经在《广州日报》上看到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吃了5个馒头,直说没有什么感觉,等吃到第六个馒头时,说吃饱了。令人啼笑皆非地是,这个人竟然说:“早知道吃这一个馒头就能饱了,我又何必吃前面那5个呢?”

这个人就像寓言故事中那个只要第三层的富翁一样,他们都忽略了前面基础的重要性,过于强调了至关重要的那一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有的时候,至关重要的那一步也确实决定了事情的成败,造就那真真正正的精彩。

在教学中,文本的正确解读就是至关重要的那一步,是决定课堂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本解读主要是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所教学文本的阅读,结合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相关资源等,搞清楚“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所在,如果教学内容精选得当,教学目标制定正确,那么整个教学将有的放矢,简单高效。反之,繁冗拖沓不说,还将学生引入到一个错误的理解上。

那文本解读到底有哪些视角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永军教授提出,文本解读的视角应该是多维的,他强调“多维对话”也就是多元对话具体包括,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这里更为强调的是预设学生的回答、反应,而不是学情)、与编者对话、与同伴对话。[2]

二、文本解读的现状——忽略与编者对话

在日常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们更倾向于与文本对话,即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立意)、行文思路(结构)、相关特色(语言)等,重视了作者本身所想表达的意义,却忽视了编者选择此文的意图。所以对于部分文本的解读存在着误差。比如对《金子》这课立意的理解。

《金子》出自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第22课,同单元的还有《20、军神》、《21、掌声》。前者讲了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眼睛深受重伤却坚忍不拔的事,后者讲了目前生活中一个腿部落下残疾的学生小英在三次掌声的鼓励下由沉默悲观逐渐变得开朗乐观的事。而《金子》放在这个描写人物的单元,主要讲了彼得·弗雷特(美国一个淘金者)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3]

这篇课文立意深远,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也正因为此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公开课上屡次出现。虽各自教材设计不尽相同,但相似的是对文章最终立意的设定,均是突出“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而这个立意也是教学参考用出书上提供的。

因此为了凸显这个立意,绝大多数老师都会在教学时,进行这样的设计。

屏幕出示: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1.指名朗读。

2、同学们,你们觉得彼得靠的是什么成为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全部精力)

彼得会怎样付出全部精力呢?请你结合屏幕上所出现的,想象一下吧!

屏幕出示:彼得买来了许多花种,他不辞辛苦地将一棵棵种植在泥土里。他天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忘记了____________。一次,他看到有些花病了,他焦急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一次,连续下了好久的大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瞧,彼得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呵护着这些花儿们。

面对这样的彼得,你会怎样赞赏他?(辛勤付出)

3.配乐朗读。让我们结合之前的想象,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彼得的辛勤付出。

那是不是这个文本的立意就是此,或者说仅是此?编者选进这个文本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吗?

吴永军教授述说了自己与苏教版主编朱家珑的一段对话,这才让我们这些教过这课的教师们对其立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来主编朱家珑曾在90年代去过美国,对当时所看到的美国景象很震撼,反观中国的落后,他试图寻找着美国如此发达的缘由。他发现美国人民身上都有一种我们中国人民所没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更集中的体现在牛仔身上,他们勇于冒险,追寻创意,事事都想“try it”。那么该如何让中国人民尤其是未来的接班人感受到呢?得选择更加适合的媒介——一篇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课文。在选编教材时,朱家珑无意中接触到了这篇译文,觉得恰能体现,于是它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看来,我们错误地理解了朱家珑主编选入《金子》这个文本的意图,而教参上的立意也未真切进行文本的正确解读,这就造成了教师们教学的错误的方向,反而将编者的本意忽略了。

 

三、与编者对话的策略

    为了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加强与编者对话是极其必要的,那到底又该如何进行呢?

()与编者直接对话

通过之前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编进《金子》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如果教学时,我们仅将立意局限于勤劳致富,显然就粗浅了些。所以如果在教学的最后,如此设计,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同学们,勤劳致富很重要,但是是不是所有勤劳的人都可以像彼得·弗雷特那样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呢?你瞧,农民伯伯们种庄稼也很辛苦,他们信守着坚持、勤劳,可为什么没有发达呢?

(设计意图: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创新这种精神)

如果很多人发现彼得·弗雷特种花获得了成功,也跑去种花了,那彼得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彼得行为中的创意,对于文章的理解,自然就能更准确深入了。)

    与编者直接对话,也就是从当事人口中得到最真实的材料。这显然是最直接也是最好的了解编者意图的方法,但是毕竟广大的教师来自教学第一线,无法与编者进行如此面对面的对话,那又该怎么办呢?其实通过浏览教材编写的专业网站、参加教材培训,或者与编者直接通信的方式都可以与编者直接对话的。只要你有疑惑,诚心地去求教,去追源,那么文本的解读将获得新的收获。

(二)与编者间接对话

    日常教学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并不能时常与编者直接对话,面对此境况,我们又能如何解决呢?

1.研读文本,结合行文特点,揣摩编者意图

苏教版第三册《识字5》中有这么一条词串“蜡梅 翠竹  苍松”,当时一出现,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大争议。因为“蜡梅”这个词语常用的书写方式是“腊梅”,作为教材出现了如此的“错误”自然成为了社会上的关注点。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争论,教材依然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吴永军教授提醒我们通过词串的特点揣摩编者的意图。

此条词串述说了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特点,展现了三者在冬天不畏风寒时的景象。我们不难看出松竹梅前面的字都是修饰形容后者的,展现的是什么样的松竹梅。

“翠竹”中的“翠”是指颜色翠绿,而“苍松”中的“苍”指的是苍绿,也是指颜色,按照词串的构词方法,显然“蜡梅”的“蜡”也应该指颜色。我们都知道蜡梅花呈金黄色,自然这里的蜡指的就是像蜂蜡一样的黄颜色。从这点去考虑,“蜡梅”的“蜡”选用正确。

再看看“腊”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是如何解释的,其中第一条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从中,不难看出“腊”更主要指的是时间。

山西晚报的记者也曾就这个问题打电话询问了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一位张姓老师称:腊梅蜡梅暂时通用,目前并没有严格区分对错,两个词其实是代表着同一个东西,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腊梅侧重开花时间,特指腊月前后开的梅花;蜡梅则侧重花色,特指花色似蜂蜡。[4]

显然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结合行文特点,是能揣摩出编者意图的。

2.广泛阅读,揣摩编者意图

日常,教学之前,教师们总是要参考教学参考书上课时的教学目标,尤其对情感目标,并力求在教学中借用各种手段实现。可有时教者与文本细细地对话后,便会发觉部分情感目标的设定有些偏颇,或者说表述不够准确。在解读文本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儿真好》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原本荒岛上只有孤零零的小熊一人,后来他通过种树,使荒岛变成绿洲从而找到了朋友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显然也定位在这点上,希望孩子能够“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教育学生从小要懂得爱护环境。

一开始,进行文本解读时,我就觉得这个目标很牵强,教学时总感觉这这篇文章所想表达的不仅仅在此。

十分茫然的我,偶然阅读了东方娃娃的绘本《锡制的森林》。品读后,我立刻改善了目标。

《锡制的森林》讲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那里住着一个老人,他渴望自己生活在一片绿绿的森林里,既有鸟儿又有花儿,可他身边只有破铜烂铁。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用这些破铜烂铁建造座森林呢?于是,他拿起了工具……最终锡制的森林变得春意盎然,处处鸟语花香,拥有了许多的动物。老人实现了梦想。

对于这本绘本的解读,东方娃娃定位在了梦想通过双手开出了美丽的花儿。

仔细对比下,我们不难发现小熊和老人的经历很相似,他俩一样都有梦想,小熊是希望有许多朋友,老人是希望能够有真正的森林。开始时他们都很孤独,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俩感到了希望,小熊开始种树,老人则开始用破铜烂铁建造森林。后来小熊把荒岛变成了绿洲,迎来了许多的朋友,老人呢,也因锡制的森林引来了许多的动物安家,最终这儿绿意盎然。

真的太像了,如果说《锡制的森林》可以定位在梦想通过双手开出了美丽的花儿。是不是《这儿真好》也可这么定位

通过多次与文本对话,我便将情感目标定位在了“美好的生活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的。”这点上,并以此作为情感目标,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小熊的梦想是什么吗?(指名回答)

那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小熊仅是天天想就可以了吗?他是怎么做的?(种树,引导学生关注小熊是怎么种树的。)

那是不是只要有了梦想就一定能实现?(结合文字体会坚持做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锡制的森林》

你觉得这两个故事像吗?那小熊和老人为什么能够实现梦想?(明确:坚持一个梦想,坚持用双手去实现梦想,两者缺一不可)

整个教学走下来,学生学的轻松,完全融入到了人物的情感中,并触动了自我。

看来,广泛的阅读,也能帮助教者与编者对话,体会揣摩出编者的意图。

 

文本解读,需要我们重视与编者对话,这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这样,前进的目标指向才能更加明确,也就可以少走些弯路,从而让我们成为真正解读了教材的先行者。



[1]相关文字来源于笔者关于吴永军教授所执教的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的笔记,20118

[2]同上

[3] 《金子教材解读》金丽蓉的blog,网址:http://blog.xxyw.com/u/2000/24708.html

[4] 孟志荣教.科书里腊梅突变蜡梅”.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