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574
post:487574

袁晖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6-09-07 19:34
  • 作者:袁晖
  • 点击量:

排座位,巧思量
                                               袁晖
座位”在班级里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班级里的座位就和买房子的楼层一样,人人都希望分到好位子,而实际上能如愿的只有部分同学。因为坐后排易使人产生孤独感,而前排则容易产生被老师监视的感觉,通常第三、第四排是教室里的黄金地段,这两排座位,享有旺盛的人气,比如上课因为和老师的目光接触频繁,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一般家长或学生本人要求调动座位时都希望调到中间排,另外,这两排的前后左右都有同学,使人感觉置身人群中,比较有安全感,其次,从视线的角度来看,坐在这两排的同学,可以拥有更广的视角,既不会有第一排的黑板反光问题,也不会有最后排看不清楚听不明白的问题。
小学低段时,主要是家长在左右孩子的意志,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前坐、和成绩好的坐,但到了中高段,那就主要是孩子的感觉,觉得不喜欢和谁坐,回家和爸爸妈妈说,家长来找老师希望换位子。这是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我也也遇到过一位比较开明的家长。女儿回家和妈妈说,自己的同桌太调皮了,希望妈妈和老师说说能换个位置。这位妈妈坦言,她其实也不想女儿和调皮的人一起坐,怕受影响,可她不想女儿遇到什么问题不会自己克服,只会找寻大人帮忙,也不希望给老师添麻烦,就告诉孩子:“你和她能成为同桌是一种缘分,等慢慢熟悉了就会好的。”果然,小姑娘再也没提过这件事,和同桌相处得也不错。要是家长们都能像这位妈妈那么开明就好了。
无奈的现状是僧多粥少,一个班四十位同学,只有十六位同学能坐中间,总有人要坐前后排的。刚工作那几年,每接手一个班,开学第一天,我请大家按高矮排好队,由我指定从前到后,从矮到高,分配好了位置。开始几天是风平浪静,但不久,有同学因为视力问题要求调换座位,也有同学因为注意力不好要求调换座位,还有同学因为与同学合不来要求调换座位,理由层出不穷,人人都希望调到中间不管怎么努力调整,也始终无法令所有人满意,也曾根据成绩、学习的互补、课堂表现等调整座位,虽不解决根本,但位子不是你想换,想换就能换的尴尬想想没有了,班级人心平静了。
二十多年前的孩子普遍自我意识不强,也会为别人考虑,座位不好,吃点亏,也不会放在心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自我意识都很强,在班级里自然是人人都想坐好位子当然为师的教育学生要谦让要宽容是应该的,但即使学生不提出这个问题,老师自己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对学生要公正、公平,不也应该体现在每一处吗?或许有人会说,有些问题没办法做到绝对公平,并以此作为自己无法做到公平的借口。在座位问题上,我要求自己一定想出解决的办法。
一、落实公平公正,主动解决争议。
最近接手的班,人数是单数,势必要有一人单独坐。如果让一个孩子总孤零零一人坐,那孩子和家长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先按高矮排出第一周的座次,个子最高的单坐的孩子安排在中间组的最后一排。第二周轮换座位,最后一排轮换另一个孩子单坐,原来单坐的升到前一排,有同桌,以后每周以此类推。本来单坐的孩子一个月有了四个不同的同桌,家长了解后,感慨地说,本来听说孩子单坐,都发愁,不知用什么理由和老师讲换座位的事,没想到老师考虑得这么周到。后来,这位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的工作一直非常支持和配合。
有些老师把成绩或纪律差的学生放在最前排或最后一排,并在言辞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差别对待和不信任感。我个人不赞同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要把个别调皮同学的座位特殊化,让他与集体的调动同步,让其在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品行成绩不直接与座位挂钩。实际上,差别待遇的做法不仅难以激励孩子改变,反而会强化学生和家长对“排座位”一事的敏感度,增加学生和家长的抵触情绪,使老师的工作更加被动。
二、用制度代替说教,以规则规范行动。
在班级管理中,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了制度,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制度代替随意、主观的工作作风,不仅科学、客观,而且高效。制度,克服了人性的弱点,省去了一遍遍重复的解释、说教,也体现了公平、公正。我所任教的班级,排座位不考虑视力问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近视。视力不好可以配眼镜,看不清黑板不作为向前调座位的理由;需要同座位帮助,施加好的影响等等理由,也不予考虑,上课时,老师在组织教学中会关注到全体学生,也会安排讨论环节,学生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学好课程,成绩好的同学或班干部课堂时间没有义务管理别人,否则既会影响听课效率,也会影响课堂纪律。
当然,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因受伤或身体因素,不便坐在靠墙的不便进出的位置,或者因散瞳等原因,短期需要调整座位的,一定会主动照顾到孩子的需要,一旦身体恢复,或眼镜配好,则回归原位。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让学生精力专注到学习生活上,座位因此不再是学生学习、情绪波动的症结所在。
三、尝试变化,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学生的座位总是一周进行一次左右的调动,这可能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雷打不动的规定,一个可以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滚动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左右可以调动,那也可以前后调动,这个想法令我豁然开朗,我考虑了一下,既然第三、第四排人人想坐,那就让更多人都享有这个机会。四年级开始,孩子之间相互熟悉了解了,我班的座位,除了左右的调换之外,还有第一排到第排,第排到第第五排到第六排前后滚动调换,高年段,我还曾尝试过,一排到三排,四排到六排的滚动方式。
班里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他享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权利,受到一样的关注,孩子们会因此获得安全感,并由此受到激励。座位不是大事情,但是排座位也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学生相处一年以上,每学期开学,我也会根据孩子生长情况重新排座位,除了高矮,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身高相近,但没有同桌过的搭档,有时也在不经意间轻轻点配,既兼顾学科学习、常规管理现状,又考虑了某些学生个人的特殊情况,进行各方面的“资源”调配,将我心目中的座位表变成现实,充分发挥班级优秀学生在集体中的效益,在同学们能接受的常规方法中发挥好班主任的调控作用。
四、自由组合,抓动态,磨心态。
带高年段,孩子有些话不会主动告诉老师了。 周五下午,学校安排的课程相对轻松,我会利用下午班会活动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选同桌选座次,以此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或人际关系。有些要好的朋友原来一直班会课孟不离焦的,最近不坐在一起了,一了解,两人闹矛盾,及时找双方沟通,打开心结;个别孩子每次都换同桌,细观之下,原来他瞄上了人家的新鲜小玩意,小学具,总想着用一下,要一个,贪些小便宜;个别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不受大家待见,每到自由组合就成孤家寡人;有些原来没有交集的男女生,喜欢嘻嘻哈哈坐在前后相邻的位置上打打闹闹了,我会抓住苗头,深入观察,在保护他们自尊的同时,适时引导如何和异性相处……自由选位既锻炼考验了学生,也成为教师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平台。
班主任每天的工作看上去都差不多,常规管理规律性很强,事情繁杂而琐碎。如果不满足疲于应付,深入思考,谋求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切身地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只要仔细观察、主动求变,即使是常规工作,也蕴藏着大量的创新资源。
上一篇:陈明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