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紧张而有目的的活动,小学的儿童随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不随意注意还在起着重要作用,怎样帮助他们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的一个前提。“童心课堂”应是尊重儿童,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的课堂。课堂教学形式应灵动而富有生机,教学情境醇浓而饱含韵致,教师呵护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活力,让他们在“童心课堂”里放飞童心,回归童真。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在“童心课堂”上学得“兴冲冲”。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兴冲冲”呢?我们来看下面三个方面。
(一)学在先
传统的“预习作业”是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内容一项一项完成,作业中要理解哪些词语、思考哪些问题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这样的预习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在学习,这就违背了“童心课堂”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学的主旨了。
为了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想象力,而不受老师的约束,我设计了“三字诀”式的预习作业,在这样的预习后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的交流、学习中。例如,在教《鲜花和星星》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和学生的反馈。
鲜花和星星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这课的生字可难写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请你选择一个字,编一首三字儿歌,帮助大家记住它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其实低年级是以识字写字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大量识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才是最好的识字办法。从上面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会有自己的好记字好办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预习中,不仅尊重了每位学生个性发展,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悟得了学习方法。
![]() |
![]() |
这样的作业设计,更加体现了自主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加以研究。完成预习作业,让学生进入课堂时,个个都是有备而来。学生上课时听讲更加专心了,学生间的交流更加充分了。
(二)善于学
学习时人类的天性,没有学习人类就不能生存延续。21世纪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会学习是新时期公民必备的素质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重要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在“童心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给出很好的引导,把“学”的方法教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没有“教”的“学”,只能是一种原始本能驱动下的自生自长,“学”需要在“教”的引导下从自发走向自主和自觉。
教儿童正确掌握字形,斯霞老师创造了一种姑且命之为“望形生义”的办法。从理论上讲,这些说法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但从实践的结果看,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例如:
“拿”,拿东西要把两手合起来才拿得住。
“攀”,山上有许多树木,树上有许多枝枝权权,所以攀字中间是两个×,两旁是木字,用大手一攀就上去了。
“鸟”,小鸟是有眼睛的,鸟字里的一点就是小眼睛,可千万别丢。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乌”,乌字没有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漆黑,连眼睛也看不清了。
“排”,(边写边说)排队要用手看齐,所以是提手旁(扌)。这边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扫),那边也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排),看他们排得多整齐!
笔者通过研究,把斯霞老师老师“望形生义”的精髓继承下来,改编成“三字诀”的形式,让学生们更容易记住这些字的写法,区分易错点。下面给出几个在实际教学中所用到的“三字诀”。
“灭”,不好啦,着火啦,快盖盖,火灭啦。
“尖”,上面小,下面大。
“尘”,土小小,看不见,飘起来,灰蒙蒙。
“伞”,人字头,竖伞柄,伞撑开,两点一横,伞骨子。
“爽”,大电扇,转啊转。风来啦,真凉爽。(《七彩泡泡吹起来》)
“象”,头小小,口扁扁,背弯弯。
“世”,竖画多,间距同。有高低,才美丽。
“P的发音”,闭嘴巴,先憋气。松嘴巴,再送气。
通过这些简单的“三字诀”,学生们可以形象的记忆字的写法,拼音的读法。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日后的效果追踪中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这样的“三字诀”完全符合孩子们对汉字的第一认知,而且活泼可爱,朗朗上口,正真的体现出了教师从“童心”出发,把“童心”融入了课堂。
(三)合作学
一直以来,课堂上都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掌控话语权,把握课堂节奏,但实际上的粉笔权、话语权是学生的,问题权、活动权也是学生的。“童心课堂”的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单向课堂结构,增加了生生对话,形成了三向对话的课堂结构,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从而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求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字诀”不仅仅在教学汉字的时候有显著效果,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儿真好》课堂实录(片段):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4、5小节)读一读,想一想:动物们,来小岛。齐声夸,这儿好。好在哪?动动脑。
生1:这儿好在树多。
生2:我来补充,我来补充。课文里有两个词——漫山遍野,绿叶成阴,说的就是树多。刚刚董老师说了,小熊把所有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柔嫩的小草铺满了整个山坡,翠绿的树叶一片连着一片,遮挡住阳光。
生3:我能说得更加简洁,这儿好在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好。
师: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板书:环境好),一起读。
生齐:环境好。
师:还好在哪里呢?
(小朋友个个紧锁眉头,没人举手)
师:读课文,后三节。动动脑,就知道。
生4:因为小鸟、小鹿、小象、小猴都来这座岛了,所以这儿好。
生5:他们可能会在小岛上一起玩。
生6:我同意,一开始,小熊孤零零的,多可怜啊,现在有这么多人陪他玩了,多好啊!
师:说得真棒!老师想用三个字概括出来,你们知道哪三个字最合适吗?
生7:朋友多。(师相机板书:朋友多)
……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这儿好在哪里,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三字诀”的方式提出这一核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让孩子们抓住问题的重点。听到“齐声夸,这儿好。好在哪?动动脑”后,他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之后当学生的学习遭遇瓶颈时,利用“读课文,后三节。动动脑,就知道”加以指导,教给他们突破难题的方法同时,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举两得。
最后这儿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概括成“三字诀”——环境好,朋友多。利用“三字诀”的形式,便于学生记忆本课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再来看《鲁班和橹板》课堂实录(片段)。
师:鲁大师,造橹板。只有他,造得出。小朋友,把书翻。找原因,说说看。
生自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交流。(附照片)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1:鲁班能发明橹板,是因为鲁班看见了一群鸭子用脚蹼往身后拨水。
生2:我有疑问,鸭子在水里游,是很常见的。为什么只有鲁班看到以后能发明橹板呢?
生1:我能解答,因为只有鲁班看得特别仔细。他看的最用心。
生3:我来补充,鲁班是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的。课文里说鲁班是“两眼盯着小船默默地想”。
师:我来总结,鲁班能发明出橹板,是因为他“勤思考 善观察”。小朋友,同意吗?(板书:勤思考 善观察)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4:鲁班马上找来了一根粗木棍。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
师:为什么只有他造得出?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吗?
生4:因为他去尝试着做了。(师相机板书:勇实践)
师:你知道鲁班造出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描述,师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附照片)
在这节课中,为什么鲁班能发明出橹板呢?老师最后总结出“三字诀”——善观察 勤思考 勇实践。利用“三字诀”的形式,便于学生记忆本课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三字诀的形式便于孩子理解,影响深刻,让这些美好的品质留在孩子的脑海中。
根据课文的描述,了解橹板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通过现场画简笔画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鲁班制作橹板的过程以及橹板的样子。同时,学生看到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画,都感到很好奇,听课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好。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做到了人人参与,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舞台。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看到“三字诀”不仅仅是局限在字词的教学中,在我们课文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们学的很开心,很自然。这便是“童心课堂”的最终目标,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汲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