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整合,优势结合,创新融合
——STEM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琦
一、研究背景: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用这个词诠释本次STEM课程体验再贴切不过。我校六年级的这段时间降落伞STEM主题式学习,不仅仅完成了学校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改革影响,更是学校STEM项目学习意在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观念。我们不仅仅把我们的STEM理念在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我们还将这样的思想拓展到整个玄武区乃至江苏省的优秀老师中进行交锋和沉淀,我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有责任去体验更多前沿教育,并且把这些教育理念内化带到小学,让我的学生受益。
STEM是2006年美国在国家提升竞争力报告中作为战略决策提出的有关科学类的教育教学改革,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单词的简写。STEM教育的过程不仅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进行简易叠加,还特别强调将本来分散的多门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
在本学期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如果单纯的进行科学、数学等方面的教学,学生无论是从课时还是效率上都不足以有较大的提高,但如果进行综合教学,效果则不一样,表现在一下一些方面。
二、现象认识与策略:
不论是STEM教育还是STEM教育,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地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相互结合,有助于学生们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一、学科融合及资源整合:
1、STEM课程是一个多学科融合课程。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科融合处处都在,我们从设计到材料准备,从思考到最终实施,多种学科知识完美的组合在一起。例如在设计降落伞制作过程中,需要先行测量标准件的尺寸,这里需要使用游标卡尺进行精确测量,然后画出图纸,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加速度测定。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大小问题接踵而来,而正是由于发现了问题,我们才感受到多学科融合运用能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小学如果开展STEM课程具体承载的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个人认为,如果开展小学课程融合,这就需要我们依据现有课程进行学科整合,从顶层设计寻找符合学生年龄认识特点相符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教学进度上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设置更贴近生活的多学科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教师有效引导与激发学生参与课程任务,层层深入,最终整合学科知识达到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必将吸引学生运用多学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能力层次上的提升。
2、小组合作让人力资源更好发挥作用。教师文理科都有,人员组成多样化。人员在融合中如何实现小组效率最大化,多学科融合过程如何让每位组员倾尽全力。当我们看到清华老师布置的综合任务时,每次的分组活动,最终的任务呈现,都让我们体会到小组融合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要在学校进行课程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人员组成,如何创造合理的任务环境让每个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获得更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二、开放的任务目标:
STEM 教育更强调运用跨学科去创造与分享。李教授一直跟大家强调,大家要创作自己的降落伞。当大家学习过全部机械工具使用方法后,李教授对大家说:“我们要教的内容已经都结束了,你们现在要自己做降落伞。我们老师可以给予大家指导,但是制作什么样的降落伞靠大家去思考与创造。”这么开放的任务如同当头一棒,本来打算跟着老师学习跟着老师走,现在却不知道该去向何方。
我们都知道开放式任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学生会在综合任务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会随着过程发展逐渐深入,教学过程就会导向学习者,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但过于开放的任务,对教师要求就会更高,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好引导的策略方法,教学进度必将受到影响。
三、获取知识方式:
学生在STEM课程中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的学生,在STEM课程中随着课程不断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随之提高。像《荀子•儒效篇》中的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我在动手中感受到很多原本认为简单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掌握,但实际上操作起来都并不容易。也正是这种不容易,让我们感受了这门课程的魅力,知识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运用它,那未必是真的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行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过程,这样过程会让学生获得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感受,这种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获得。
通过本次STEM课程学习,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课程的魅力。课程不仅仅是提高参与者动手能力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引起了更多的教育思考。开展STEM教育如何创设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多STEM课程空间;如何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紧密合作;如何整合多方资源,提升 STEM教育的课程水平 。这些想法告诉我,如果在中小学深化STEM课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感谢学校带我们走近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