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392
post:487392

曹颖 语文《古诗教学中“诗情画意”的缺失——小学语文新手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古诗教学对比分析》

  • 发布时间:2016-08-31 19:09
  • 作者:曹颖
  • 点击量:

古诗教学中“诗情画意”的缺失

——小学语文新手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古诗教学对比分析
曹颖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包含丰富的意境,深厚的感情以及启人深思的哲理,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教师来说,古诗教学是一大难点。古诗的教学设计时常让他们觉得无从下手,原本应当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有可能只成为解词释义的枯燥过程。本文对新手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出新手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新手型教师

语文教师本质上是一名设计者,同一篇课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完美,那么学生在这篇课文里获得的知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相反,缺乏深度思考和精心设计的课堂对学生来说,除了认识了几个生字词和句子,再无其他。对于古诗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中,感知古诗的意境,准确感知古诗的虚实性与情景性,进而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才能真正实现古诗的教学目的。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初期阶段的教师,新教师对学生、对教材都缺乏足够的经验。面对比较有挑战性的古诗教学,更是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笔者选取了同一首古诗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分析新手型教师的古诗教学,下面笔者以《望洞庭》这一课为例,对比分析了两个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时所著,刘禹锡由远方遥望洞庭湖山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将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经验缺失型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导入部分由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旅游呢?旅游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随着唐代诗人刘禹锡一起去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课文导入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介绍关于刘禹锡和洞庭湖的相关资料。介绍完背景资料,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紧接着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读完全诗后,开始进入正题:研读全诗。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以下是新教师的部分课堂提问的实录: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我们先来看这个“和”字,“和”是什么意思呢?

师:对,是和谐,协调的意思。谁和谁协调呢?

师:我们来看课本上的这幅插图,湖光和月亮是如此和谐,水天一色。看完月亮,我们把目光放到潭面上,看第二句,大家齐读。

这句诗你读出一种修辞手法了吗?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仅仅是镜子吗?

师: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没错,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应该是有些模糊的,用来比喻迷迷蒙蒙的洞庭湖面。请大家动笔画出“无风”一词,请回答:为什么要交代“无风”呢?

生:因为无风,月亮才能够倒映在水面上。

师:我们来想一下,如果湖面上有很大的风的话,我们还能够看到如此静谧的一幕吗?

生:只有湖面上没有风,湖面和月亮才能和谐。

师:对的,只有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够“两相和”,呈现出十分和谐的一幕;只有无风,湖面才能够像未打磨的铜镜一样,如此和谐静谧的场景,你能读出这种意境吗?

以上是新教师在执教《望洞庭》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是通过满堂提问的方式来分析这首诗,表面看着带领学生一起研读这首诗,其实仅仅是机械地把问题塞给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分散,整节课都是教师吃力地牵着学生往前走,整首诗的意境完全被拆解了,而经验型教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则十分注重学生对这首诗的把握。以下是经验型教师部分课堂实录: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谁能读出“望洞庭”中“望”字的感觉?“望”是什么意思?

生:指向远处看。

男女生分别朗读,体会课题。

幻灯片展示出刘禹锡的资料)师:告诉老师,你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学生对刘禹锡的相关资料进行提炼和思考。)

:同学们看幻灯片上的洞庭美景,水气连天,无边无际。那么刘禹锡看到了什么呢?自己轻轻读一读。读完以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立刻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诵,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大家通过朗读,觉得这首诗应该怎么读?(学生纷纷就如何朗读这首诗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一二两句要读得重一点,广阔一点,三四两句诗要读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整首诗应该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再次自己练习读。

小组齐读,小组互评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朗读。顺着学生的提问,进一步解释了“和”、“镜未磨”的意思。

:潭面无风镜未磨,哪里可以看出来无风?“和”和“镜未磨”都说明了此时的洞庭湖是没有风的。

师: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多亏了什么的存在?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说出是因为月亮的存在,教师再次提示,引导学生明白除了月亮,还有诗人的眼睛。这是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诗人看到了眼前的美景把它写了下来。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整首诗好在哪里,除了写的景色美还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很快地能根据之前的分析找到答案。)

二者的对比显而易见,经验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环扣一环的,带领学生慢慢地深入体会整首诗歌,而新教师满堂提问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让整个课堂的质量大打折扣。

真正的读诗、解诗应当是一个读者的再创作过程,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针对读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而新手型教师正是因为忽略了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能带领学生探其意象,吟诵韵味,理得其情,使整节课堂丢失了诗歌中的诗情画意。

经过对比,笔者分析出新手型教师执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首先,探其意象感受语言美。

语文教师是设计者,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需要去主动寻找的,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如果想要保证语文教学多姿多彩、充满灵性的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渗透教师自己的思考、体验和构思。案例中新教师进行古诗教学时课堂提问很多,但往往也仅仅是空洞的一问一答,缺乏能够把整个课堂拎起来的问题,整个教学设计十分松散,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很生硬。如果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诗歌中写了哪些东西,即有哪些意象,学生自然就会在朗读全诗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如《望洞庭》这首诗,学生在朗读《望洞庭》时就会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呢,那么湖面、秋月、君山等答案自然就会出现,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再如例如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南朝”、“烟雨”等意象进行探索,学生展开想象,在语言美中初步体验了诗歌的感情,从而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吟诵古诗品读韵味美。

诵读是不可能一次到位的,它需要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品读到诗歌的整体意境。新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往往只是为了朗诵而朗诵,学生读得摇头晃脑的同时,对诗歌韵味的把握其实并不到位。《望洞庭》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经验型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诵,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等学生读完,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大家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这就把品读诗歌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纷纷就如何朗读这首诗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一二两句要读得重一点,广阔一点,三四两句诗要读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整首诗应该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再次自己练习读。这样的朗读教学避免了学生为了读而读的流于形式的学习,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通过加了自己的认识的朗读,学生对诗的意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比较僵硬,教案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都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一般比较空洞。如《望洞庭》这首诗的教学目标,表面上看上去,学生能熟读背诵全诗、理解了整首诗,体会到了刘禹锡对洞庭湖秋夜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给中年级提出的学段目标中,有这样的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以上案例中的新教师仅仅是在教教材,而不是传授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今后学生在拿到另外一首诗时可能就不知道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反复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对于一节课来说,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真正的语文课应当是利用教材来教语文,而不是教教材本身。学生学习到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是表面的,本质的应该是他们迁移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获得理解诗句的方法,这才是关键的。

第三,层层引导感悟诗之意。

这里的“意”是指蕴藏在表象背后的东西,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决定了古诗教学的提问要避免随意性和空洞性。就诗中的“无风”二字,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提问方式。新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交代“无风”呢?这个问题抛下去,学生的反应很热烈,但仅仅是表面的。很多学生并没有到诗句中去找答案,甚至只是想当然地随便说答案。经验型教师的提问是:哪里可以看出来“无风”?这样提问,自然会让学生重新回到诗句中去找答案,以加深对于诗句的理解。新教师的课堂很大的问题在于空洞,空洞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深入地思考怎样的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带入课本之中。语文教材是语言精品,包含着知识的海洋,蕴藏等待教师去挖掘的部分。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要把教材读“厚”,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课堂上,教师就要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越来越深,理解到诗歌更深层次的意蕴。如学习《望洞庭》后两行诗时,要带领学生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蕴藏着别出心裁的比喻。出示图片使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这两句诗中一是大小的对比,另外一个则是颜色的对比,“形色结合”在学生脑中产生了画面感,躺在纸上的古诗立刻丰富多彩起来。

古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新手型教师要为学生打开这扇大门,需带领其探究意象,随之吟诵韵味,理得其情,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慢慢让古诗教学的过程诗情画意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2].王有维.也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3(S1)

[3].汪东兴.新手型小学教师挫折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4].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周明.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