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353
post:487353

语文张薇《细节点染 创造精彩》

  • 发布时间:2016-02-25 09:37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细节点染 创造精彩
——谈语文课堂中的细节打磨
                                                                        张薇
教学细节,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细小的环节、情节、片段,作为组成课堂教学世界的教学细节是一种关注、体察和创意,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教学中如果能及时捕捉、打造、创造细节,就能使课堂教学增色又增效。
一.细节关注:体现“精雕细琢”
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匠心独运的教学细节是催生精彩的“前奏”。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透过教学细节,看到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教师理解和接受。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实质上却是蓄意为之,充满着匠心独运的理念和思想。
首先,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出对字词研磨的精雕细琢。如著名特技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表现邱少云行为的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老师抓住“石头”一词,问:“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呢?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这一词语立即激活了学生的积累和体验,他们理解了石头是无声的,坚硬的,而邱少云在烈火中也是一声不吭,坚强不屈的!随即老师继续引领学生深究:“为什么在‘石头’前还加上‘千斤’和‘巨’呢?体现出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也随即深刻化了,他们明白“千斤”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稳如泰山、纹丝不动,“巨”突出了他的高大形象。通过这样几个简单的词语的研磨,再在此时播放一个电影录像片段,边看边体会英雄当时的神态和内心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思维、情感的不断攀升,不能不说这样的细节关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字词理解,将静态的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更加形象化、动态化、情感化了,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其次,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出对教材理解的精雕细琢。一个善于把握教材和学生的好老师才能有效组合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自然而巧妙的去关注、设计细节,才能避免流于肤浅的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将避免流于陈腐的故弄玄虚。如一位老师上《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有这样一句话要学生深入体会:“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学生一直未激起心中的共鸣,读不出其中包含的深情,老师在多次提醒后,范读,强调了“决不”、“日本士兵及人民”、“国际人道主义”等词语,学生在模仿之后是有进步,然而这样终究未能体会到文本的深刻涵义。而另一位老师则是在引导学生明白侵华战争的发动者是日本反动分子,而非一般的日本士兵和民众后再来层层体会“国际主义”与“中华民族生存”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和平”,这样同学再来朗读,情感上必然会层层深入,从心底被感染,自然读出来就饱含自身理解。老师首先能走进文本,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深意,才能有效生成,感染学生心灵,课堂才能出现精彩的细节。
再次,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出对教学每一个环节设计的精雕细琢。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识字”时,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将五个二类字藏在在“苹果”课件图案中,原本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样的游戏是应该感兴趣的,可是整个课堂举手者却寥寥无几,站起来的同学也是读得结结巴巴,磕磕碰碰,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沉闷。究其原因,就是在这个环节中,课件制作时把生字用“苹果”图案盖住了,学生虽然想摘,但是不知自己所指的苹果后面会是什么生字,担心读错,担心不会读,所以不敢举手了。倘若把生字全部露在外面,学生在自由拼读的基础上再玩游戏,效果肯定会不一样。观一些大师级的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和设计都是那么妥帖、舒服,执教者、学生和听课老师都陶醉在课堂艺术的美好氛围中。老师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精心安排与预设,包括教学语言的组织,感情真挚,叩击心灵,拨响感情的琴弦,引导入情入境;包括教师教态的呈现,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服装、姿势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课堂自然能融洽有效、情趣盎然。
二.细节捕捉:彰显人文关怀
教师对文本的关注,可以领略到语文课本中所选文字包含的激情、含蓄、精炼和美妙,但课堂既是知识与能力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关注到这些细节,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我们很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无法做到张化万老师说的:“我不妄想孩子一刀切齐步走的大提高,但企盼所有孩子起步走,向前走,在各自基础上层次各异,速度不同地提高进步。”
曾经有一堂数学公开课,老师在讲完例题后,请同学们练习投影上的习题,有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女生被叫起来后怯生生地说:“老师,我看不清楚。”“那就到投影前来。”老师说,这名同学走到前面却回答错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哄笑声,女生羞得满脸通红,老师很不满意地说:“回去吧,再请一位同学回答。”那位女生在回到座位后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然而,在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惊弓之鸟》中,却有这样一个片段:当老师要求用“成”组词时,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与“成”有关的词语,有个同学激动地说“诚实的诚”,其他同学哈哈大笑,有的小声嘀咕“错了,错了”。这个同学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贾老师快步走到这名同学身边,用手轻抚他的头说:“小朋友们,他没有错,他讲对了!”当大家怀疑地看着贾老师时,贾老师又说:“是的,他讲对了,是诚实的诚,再——”说完,贾老师用期待的目光亲切地看着那个同学,那个学生终于大声地说:“是诚实的‘诚’再去掉言字旁,成了成功的‘成’”。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老师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细心呵护,顺势引导,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错误变成了新的生成资源。贾老师对这个细节的捕捉,换来了学生成功的喜悦,也使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课堂中捕捉细节,彰显人文关怀,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眼神。透过孩子的眼神,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到他们或欢乐或忧伤或振奋或沮丧的心灵世界。当他们眼神无光,昏昏欲睡时,这是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或十分疲倦的表现。老师则需要调整或转换学习形式和内容,激发他们兴趣;而他们聚精会神,目光炯炯有神时,这是他们饶有兴趣、探究知识奥秘的表现,老师需要顺势利导,带领学生朝着更高深的方向迈进;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一个好老师应当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亮点,并且还要有对学生发言进行即兴、高效、有力的评价功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与表达水平的发展;再次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关爱,成为师生间情感互融的催化剂,并使师生之间“授”与“习”相辅相成、互促相长。
三.细节反思:追寻去末归本
观察不到细节,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缺乏技巧的教育,多分析、多反思课堂中易忽略的教学细节,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去伪存真,便能从失败之处给人以启迪,便能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从而营造有效、和谐、温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反思一:细节倡导精心设计。
有一位专家曾说过,教育的真谛是激励、是唤醒,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也肯定是能有所改观的。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老师的科学的方法去精心设计细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细节虽小,但不能小看,一堂有效地课也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才能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荷叶圆圆》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了一个画面艳丽、配乐朗读、课文文字闪现三者合一的课件,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同时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同学们的眼睛不知该看哪儿,只得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看看多媒体,既不敢大胆看书,也不敢放心看多媒体,在书本和多媒体之间忙个不停。教师显然在这个细节上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未能做到精心设计。低年级的学生很难于同一时间兼顾文本和多媒体,所以只能游离于课本和多媒体之间,结果是什么也没看仔细,什么也没看清楚。老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视角目标,学生才能专注于这个目标,轻轻松松地思考,不受其他目标的干扰。
再如作业设计和布置,有些课堂上出现了缺乏时效性、可有可无很虚无的作业,这样的环节还不如干脆省略,而真正有价值的作业设计,应该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选择的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较宽松的选择范围中,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反思二:细节应该优化整合。
当代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开放式空间。教育环节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学生在这个开放式空间里获得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诸多进步。有这样两个片段:
片段1,《狮子和鹿》
师:你发现了他们最美的是什么?
生1:生存下来的是最美的。
师:哦,是这样的吗?
生2:鹿的两只脚最美。
师:是呀,多亏了这两只脚才让她成功地逃离了虎口。
片段2,《灰椋鸟》
师:夕阳西下,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轻声读一读5小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此时的林中就像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一样,灰椋鸟在这里有的不停地鸣叫有的像翩翩起舞。
师:你抓住了文中这一句话体会到了刺槐林就像俱乐部一样热闹,对啊,这欢腾热闹得情景不就像个天然的俱乐部吗?(相机板书:热闹)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天然俱乐部,你看了什么?你还听到了什么,自己再读一读第五小节。
生回答略。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你们看,这热闹而欢快的情景不就像一个俱乐部吗,再看,渐渐西沉的夕阳不就像俱乐部中的——(生:“彩灯”)。再联系上下文看一看,你还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出示提示语:那茂密的刺槐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那绯红的晚霞成了             ,那              成了                     
学生练习。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发现了什么?”或“你感受到了什么?”等之类的语言架设起了学生和文本和教师之间对话的通道,但是仅仅有这样的引导语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包括生生互动,也包括师生互动,同时还涵括了教学方法、内容、形式与课堂环境、氛围等因素和环节的有效统一。在片段一中,老师和学生的这样对话是一种狭窄的,单一的交流,很难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理解结构,也难以课本中主体和主题的寄寓。而在片段二中,教师由学生的感受出发,走进文本,指导朗读,并进行拓展练笔。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文本,又有提升训练。简单的一个“谈感受”引发出了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整体”。相对而言,片段二的教学细节的优化显出更为有效的教学魅力。
反思三:细节需要有效指向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目的性明确而清晰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细节也应该是指向性强、确定性强的环节。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指向文本空间中学生真正的情感旅行,指向新的认知、新的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曾经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过一堂儿童诗欣赏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都做过改病句的练习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句子,请你们诊断诊断。
(出示:小弟弟全身上下光着屁股)
(学生发表意见)
师:猜猜这个句子是谁说的?
师: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一首儿童诗中的句子。像这样有意思的句子在儿童诗中是很多的。
这个片段中,教师的指向是激趣,期待能用这个“另类”的句子能引领学生趣味盎然地走进儿童诗中,但是从学生后面环节的反馈来看,这个句子的导入并没能达到既定的指向目标,例句似乎显得有些滑稽而丧失美感,因此也给高年级的学生留下了一些负面消极印象,似乎这样低级而无聊的儿童诗早就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了,我们现在阅读的都是比这高雅得多、高深得多的文学作品。
再比如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经常会用“读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并获得理解、体验。但是教师需要避免的是“我读我喜欢的”“你做你喜欢的”这样的课堂现象,在选择个性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关注阅读的共性指向,必须有个整体把握的调控过程,如运用“请你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注意听”或“从刚才这个同学的朗读中,其他同学听到了什么,请你来评一评”等语言将这个环节指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与阅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防止了任意选择文本导致的支离破碎、感悟不全的毛病,为后续学习的个体体验转向集体体验的指向性发挥了一个老师应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一部好看的电影或电视总是会有精彩纷呈的细节让人们难以忘怀,而一堂优质高效的课业会有匠心独运的细节让人们啧啧称赞。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悉心锤炼自己的教学细节,因为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参考资料:
1.《注重细节,抓好小学语文教学》,王延飞,《现代教育探索》,龙源期刊网,2010.10
2《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细节解读》,刘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3《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雷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