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风寒,服药时无意瞥见“缓释片”这么个词儿,不仅思忖:这价格略高的“缓释片”较之“普通片”究竟优越性何在呢?原来“缓释片”之所以逐步取代“普通片”的地位是因为:1.可以减少服药次数,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病人。2.它能提供持久平稳的有效血药浓度,有利于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3.可减少药物的总剂量,控制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看来,“缓释片”的出现是医药学的一种发展和进步,它给人类带来了更高效的人性化治疗。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也应当有这种以人为本,优化升级的追求。然而,现实是我们越来越控制不好教育的“度”和“量”,大班孩子学拼音识汉字,低年级孩子学写作文,高年级孩子学初中课程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学习任务任意叠加,学习压力在学生体内尽情释放,不但没有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反而对学生的“消化系统”产生了较大刺激,引发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学习焦虑、危害身心健康等副作用。就这些教育现状而言,我们也应倡导态度、方法、理念、要求等方面的缓释,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各个角度持久、定量、稳步地开展工作,避免陷入过犹不及,弄巧成拙的尴尬境地。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缓释
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发现新生学前培训是最轻松高效的阶段。孩子们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全新的环境让他们充满了好奇感和新鲜感。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要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要在学校成长为有知识有本领的孩子,这让他们对校园生活充满美丽的幻想。再加上家长善意的渲染,此时,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处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巅峰时刻。然而,在他们了解了熟悉了学习的过程之后,这样的热情就开始减退,尤其从中年级开始,很多孩子学习出现倦怠,越来越多的
在我看来,是因为学习被过分地美化了。如今社会丰富多彩,孩子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早在入学前他们的生活就充满了乐趣。他们能通过电视、电脑现代通信设备接收到各种信息;能利用节假日到大型游乐场、旅游风景区度假。他们之所以对学习充满期待是因为他们以为学习比娱乐更有趣,可实际上,学习本身是一件严肃而且相对枯燥的事情,它要求孩子要静下心来,排除干扰,专心地听、用心地记、耐心地写、积极地思考,并且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才能看到回报。很多孩子只是不断听说取得学习成果后的甜,却对学习过程的苦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高涨的热情难以持久,甚至消退。
作为教育者,如何延续孩子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呢?首先,我们应当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学习的意义。学习是我们生存的一种需要,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必须通过学习。它不同于娱乐,而是一种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其次,我们应当让孩子了解自己在阶段性学习中要完成的任务。如低年级学习拼音、认识汉字,中年级学习简单的段落理解和习作练习,高年级接受稍复杂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下一个目标做着准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走稳每一步。第三,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它需要人们付出长久的努力,但能坚持到底,排除万难就能获得永久的财富。告诉孩子即将面临的挑战,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这远比虚夸和遮掩来得更实际。
让孩子在上学前对学习有个公正客观的认识,会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会打消孩子对学习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孩子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而不是意外和失望。当孩子克服了一个个可预见的阶段性的考验后,心中的成就感会增添他们继续攀登的信心,这样,学习的动力才会充足,学习的热情方能持久。
二.教师的教学难度需要缓释
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头脑灵活,老师时常会无意识地拔高教学要求和加大教学难度。一年级学阅读,二年级写作文,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当我们在为自己教出了超水平的孩子而自豪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孩子并不是我们教出来的,而是家长在家训练出来的。不可否认,有些孩子智力能力超长,他们可以学得多一些、深一些。但我们从事的是九年义务普及教育,面对的是广大的最最普通的孩子,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把少部分家长额外加码取得的成果作为衡量所有孩子水平的标准。我们应该立足让孩子学会他们这个年龄该学会的东西,不要被太多令人称奇的教学个案所干扰。加大教学难度,不仅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还会扰乱正常的教学步骤,让教学乱了章法。
记得自己曾经听过一位教研员上的一堂观摩课——《姥姥的剪纸》,在学到课文最后一小节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我’离开家乡上大学后,姥姥为什么送这样一幅剪纸给‘我’?如果是一封信,信上会写些什么呢?”老师随机还提供了一段引言:
“笑源:你好吗?你上学了,越走越远,姥姥想你呀!……”
按照
三.家长的成果期待需要缓释
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诉苦,说自己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可没想到孩子的表现令她很失望,简单的拼音学起来都很吃力,拼读音节又慢又容易出错。为了让孩子熟练拼读音节,她特地买了许多拼音故事书给孩子练习。可没想到,不但没提高拼读的速度,孩子连书也不爱看了,真不知该怎么办?我仔细询问了细节后帮她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第一,孩子在入学前没有拼音基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起步较晚,想要熟练运用自然要花更长的时间。二是孩子学习拼音跟我们成人学习外语是一样的,要记牢读音,记住拼写规则,熟练认读都有个过程,在我们成人看来再简单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初次接触,不能强求他们一触即发,豁然开朗。三是家长买的故事书虽有注音,但句子较长,孩子为了读懂一句话,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拼,然后再连起来才能理解。试问,每读一句话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脑力和体力上的疲劳感怎能不让孩子丧失阅读兴趣。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学了就应改会了,只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像上面提到的家长就应该先给孩子先选择简单的绘本读物,由浅入深,慢慢增加阅读字数,逐步提高拼读能力。同时,家长千万不可认为学了拼音就万事大吉,立马放手让孩子自主阅读,而是应该继续陪伴孩子阅读,等将孩子扶上路,走稳了,再放手。总之,成果的呈现还要有个过程,家长切不可因为缺少了耐心而伤害了孩子的热情。
四.社会的竞争压力需要缓释
“一天卷子两三张,四五节主科霸占整天。六神无主七窍生烟,锻炼时间只有八九分钟,如今学生十分可怜。十天失眠九八日,七六次考试身心疲惫,五官无神四肢劳累,中国教育可算三二流派,这样下去华夏一级危险。”这是近日在成都“撕卷门”事件中,一位家长展示的自己初二孩子对当前学习情况的“总结”。虽然言辞有所偏颇,但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当今社会竞争的压力已经下移至中学,甚至是小学。每天出门最早,回家最晚,到家后还要继续学习直至深夜,周末仍然无法休息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看看这群孩子,往日水灵的眼睛里透出疲惫的神情,红润的小脸变得憔悴不堪,蹦跳的步伐也被肩上的书包压得沉重。父母们担心孩子将来孩子在中考、高考中失利,教师们担心孩子们在人生转折处摔倒,他们善意地从起跑线上为孩子加码提速,一路不辞辛苦地鞭策,呐喊。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孩子在终点线前的身心疲惫和能量的消失殆尽!成人眼中看到的残酷的社会竞争,引发了莫名的恐慌,出于保护,出于好心我们早早就让孩子做起了准备,可是过多的压力违背了孩子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打个比方,如果因为担心孩子缺乏抵抗力,而给一个婴儿吃牛肉,其结果是补充了能量增加了营养,还是被噎住,甚至造成致命的危险呢?饭要一天天吃,一天吃10顿就能快点长大了吗?同理,压力也应该一点点的释放,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和应对。学习从来就不是一场短距离跑步比赛,它是耐力跑、持久跑,起跑快的人未必就能笑到最后。未来的竞争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做好眼前、现阶段的事情,稳扎稳打地积累力量,储存实力。
我们的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病症”,不过,对“症”开方,缓释“药剂”,必定能恢复常态,拥有健康!其实,据我所知,继“缓释片”之后还有一种“控释片”问世,这是更先进的药剂,它不仅能持续释放药物更能精准地控制释药剂量。教育是一种服务于孩子的工作,我们培养人才的前提首先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提倡“缓释”,追求“控释”,目的是让教育更加有序,更加合理,更加张弛有度,更加以人为本。让我们共同努力,并肩协作,一起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