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浓浓的情趣
陈玉林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通行了3000多年的文言文(史家以《尚书》为最早的散文),记载了我国上下5000年的光明辉煌,所以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正因为如此,课外不少语文教材除了精选一些文质兼美、耐人寻味的古诗词,还写了一些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诗文的组词、造句、达意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阅读这些课文,其实是借助于贯通的文字,穿越时空隧道,漫步于历史长廊,与古代先贤对话,受文化血脉熏陶,是浸润的过程,也是承传的起点。文言文的教与学充满着诗意般的美感与乐趣。教师要从“教”转变为“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使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构建起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
一、顺学而导,激发兴趣。
请看《学弈》的教学片段:
师:理解了课题,试着读读课文,有什么疑问,就在书上做些记号,同桌的可以小声议论。(生自由读书、切磋)
师:到现在,我们算是和课文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生:我觉得拗口是拗口,但多读读,很有意思。我预习的时候,看了些参考资料,再读读,很有韵味。
师:超前阅读,好,掌声送给他!同学们,以前我们学的课文,叫白话文,今天学的文章是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的古文,初学感觉有些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大家就会和某某同学一样发现这文言文其实很美,学起来也特别有味道。要不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来读一读,好吗?(配以优美的古琴曲,师带读全文)
师:看样子,大家读得还挺起劲儿,要不要再自己找一找刚才这感觉?
生:好!(音乐声中,生自由地反复练读)
师:感觉好读一些了吗?多读多思,是很有效的学法。读,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语气,读通文意。
生:好读多了,句子短,朗朗上口。
师:老师可要检查哦!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对这篇文言文有些什么疑问呢?(生质疑问难,气氛热烈)
师:我们的学习活动就从这些宝贵的疑问开始吧,补充一句,一会儿要是还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可随时举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初学文言文有困难,那么如何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潜心会文呢?课例启示我们:一是要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姓读”,教者围绕“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悟,读中生疑,呈现的“试读——谈印象——带读——找感觉——自读——质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表明教者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用心呵护。教者对课堂的驾驭,重在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驾驭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也就是驾驭学情,顺学而导,引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主动学习,推进发展。二是妙用带读。现在的阅读课堂上,为了“放手”,为了“自主”,许多教师已不敢再带学生读书了。可这儿教者基于对教材的特殊性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深入分析,以学定教,采取了“带读”这个极为朴实的方式,最便捷、最有效地引领学生徜徉在音韵、节奏、情味的美好之中,从而掀起了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学法,潜心读文,质疑问难,活跃思维,积淀语感。三是要巧于激励。“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授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者积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巧于激励,唤起学生“阅读期待”,满足学习需求,迅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活跃起来,生动活泼地阅读探究。
二、潜心品读,感悟情趣。
请看《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书如同品茶,茶沏好后第一遍别喝,把水倒掉,第二次再沏它,泡出味儿来以后,小小地呷上一口,品味里面的清香,里面的苦涩,人生百味,都在其中了,这叫品茶。读书也是如此,要品读。哪位愿意读第二段?
(生1读)
师:读得不错,流利自然。会读不行还要懂。请你们问他问题,像大学生的论文答辩一样。
生2:我想问你,你能理解“日始”的意思吗?
生1:就是“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
师:那是“日始”还是“日始出”呀?
生1:那就应是“太阳刚开始……”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有点毛病。你问大家“日始”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太阳刚开始出来。
师:那你应该抓“出”字,应该问——
生2:“日始出”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请你告诉他。
生1:“日始出”就是“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意思。
师:你还问人家呢,人家反过来教你了。这叫互相——
生2:帮助。
师:(指生)互相——
生1:学习。
师:你还问她吗?
生:不问了。
师:别不问了!(众笑)还得再接再厉,请你准备问题,一会儿还让你问。!
生3:我想问你,你刚才读的时候,为什么在“日始出时”后面停顿一下?
生1: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一个意思,“去人近”是另一个意思,是“离人近”的意思。
师:她这样读有道理吗?
生3:有。
师:你要读,怎么读?
生3:我会在“我以”后面停顿一下,在“日始出时”也停顿一下。
师:请你读一遍。
生3:(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我以”是一个意思,意思是“我以为”。“日始初时”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去人近”就是“离我们近”。
师:哪个字相当于“离”呢?
生:“去”。
师:对了,古汉语的“去”有距离的意思,还有要问的吗?
生4:“近也”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近”。
师:那为什么不说“近”,要说“近也”呢?
生5:古文句子后面一般都有“也”字,相当于现代文里的“了”、“啊”、“呢”,表示语气,增添情味。
师:对,“也”是个语气词。“近也”就是“近啊”的意思。读一读。(分别指名几位学生读“而日中时近也”句)
师:能背了吗?
生:(齐)能背。(全班齐背)
师:真好,就要这样读书,这就叫熟读成诵,读中悟趣。(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
教学巧设“答辩”情境,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品词品句,晓悟情味。在互动中,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巧问善点,(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
不留痕迹地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会研究,学会提问,学会与同伴合作、互助,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反复品读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熟读成诵,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把握了文本的情趣,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三、突破难点,体悟妙趣
请看《黔之驴》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参考材料,初步理解了词句义,当然,学习文言文能够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句意的理解。其实文本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比如刚才有同学提出,这篇寓言从题目看,应该写驴,为什么反而写虎多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写虎和写驴的句子,然后圈点表现虎和驴特点的动词,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进行评点)
师:好,谁来读一读写驴的句子?
生:(读)“庞然大物也”,“驴一鸣”,“驴不胜怒,蹄之”。
师:从这里能看出驴有什么特点呢?
生:驴是“庞然大物也”,但不会咬人,看到老虎只会去踢。
师:哦,好像还不够概括。不要紧,我们先看看老虎的特点,好吗?你画出哪些写老虎的句子了?请读一读莫相知。
生:(读)“以为神”,“终不敢搏”,“蔽林间窥之”,“憗憗然,莫相知”,“然往来视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跳踉大阚”。
师:刚才有同学不清楚“终不敢搏”是老虎还是驴,现在清楚了吧!好,找得很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虎有什么特点?当老虎看到驴子挺庞大的,怎么办?(生:“蔽林间窥之”)“窥”,有观察的意思。观察一段时间才慢慢地靠近它。“憗憗然,是什么意思?(生:非常小心的样子),“莫相知”,是说它还不了解驴子。 “然往来视之”,是反复的观察,文中三个“近”字相互呼应,是很能表现老虎特点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试探一下,这就是老虎的聪明。“益狎”,还怕不怕了?“荡倚冲冒”,书上是怎么解释的呢?(生读)这些都是写老虎对驴子的试探:碰一碰它,撞一撞它,擦一擦它……于是驴子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老虎“因喜”,“因”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因此)因什么而高兴呢?因为驴子的本领仅仅如此而已。于是老虎怎样呢?请读读有关语句。
生:(读)“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从老虎了解,战胜驴的过程看,老虎有什么特点呢?
生:老虎做事小心谨慎。
生:老虎做事很有条理。
师:这两种回答都有点道理,但老虎战胜驴子,就因为小心吗?就因为做事有条理吗?想一想,老虎战胜驴子主要靠什么?
生:它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驴子除了踢,没有别的本领。
师:你抓住了关键。如果贸然地去做,就有可能失败。老虎看到一个庞然对手,光冷静地观察,了解对方,这是他战胜的第一步。可是仅仅观察就能战胜驴子吗?(生:还要有本领)对!学了《黔之驴》,不要认为观察一下就可以战胜对手,刚才驴的特点,我们还没有概括好,现在了解了老虎的特点,在寓言中老虎和驴子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
生:好像是对比衬托。
师:对,是对比。通过对比,你能把驴的特点概括出来吗?
生:太轻易地露出了自己的本领来。
生:女子看上去非常强大,其实没有战胜老虎的本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外墙中干。
生:我看用“貌似强大”来形容好。
师:鼓掌!这样概括更贴切一些。貌似强大,实则无能。这就是驴的悲剧所在。现在大家能说说为什么作者用《黔之驴》而不用《黔之虎》为题呢?请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生:作者要通过驴的悲剧来说明道理。
师:对!那么驴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我看作者写驴,是讽刺那些看似强大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黔驴技穷”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生:我同意,但要补充的: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拟人的手法写,借驴的形象来嘲讽外表强大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借老虎的形象启发人们要有本领。那驴是不是一点本领都没有呢?课本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没有驴,好事的人用船把它运到贵州,那里是山区,用不上驴,驴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所以最可恨的是“好事者’。作者不用“驴”为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驴都是貌似强大,实则无能的,脱离了它能够发挥本领和才能的地方,来到了一无用处的贵州,才是这头驴的悲剧根源。所以这头驴还是值得同情的。作者拟题非常有讲究,值得学习。
多么精彩的解读,教导导学启示我们:一是走进文本,合作探究。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教者从学生提出的诸多疑点中,筛选出一个问域较宽、思维含量较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体悟,“读一读,找一找,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点一点,再读、再议”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和“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立足文本,合作探究,加强生生、师生间交流沟通,放手让学生读中“辨”,“辨”中思,思中悟,从而领略文本寓意,又张扬了个性,闪烁着创造火花。二是巧于点评,步步推进。让学生阅读体悟合作探究,并不排斥必要的点评。所谓“必要”,即在关键处、疑难处、愤悱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引,起牵线搭桥、铺路激情、点石成金的作用。课例中的点评可概括为“点”、“拨”、“挑”、“评”四种做法,点,就是点化,使学生模糊的理解清晰化;拨,就是拨正,把学生不准确的回答规范化;挑,就是在学生忽略或遗漏的地方及时提醒,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评,就是评析、评价,既给学生积极热情的肯定,又给予智慧的启发,让学生深层次地思索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对驴的特点概括不到位时,教者点引学生转换思维,走进文本,思考老虎的特点。先让学生读一读写老虎的语句,然后启发学生品味,由表及里,步步推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理解,同时受到了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激活想象,升华美趣。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所特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补白的空间。牢牢抓住语言文字去说、去想、去感受和交流,是由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者研读文本,就是要善于捕捉那些能激活学生想象、达成教学目标的语句和亮点,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学生再现和升华文本的美趣。请看《伯牙绝弦》的教学片段。
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果实累累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师:多么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文字出发,在脑海中描画,表明同学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的佳境。请再想一想,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
教者动情地挈领一句:“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极大地感染和吸引了学生,学生把一个个文字想象成了一幅幅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他们进入了美的境界。“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阅读因想象而变得生动诱人,情趣飞扬,充满美感。这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