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 语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发布时间:2016-08-31 14:38
-
作者:何云
- 点击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钢笔字有效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要:三年级刚刚接触到钢笔的学生们来说,用钢笔书写仍然很有难度,钢笔字写不好,作业效果也会严重退步。三年级钢笔字的有效指导为:一、理解学生、关注学情。二、促进学习,活用策略。三、提升兴趣,优化评价。
关键词:理解学生 促进学习 钢笔字教学
正文:
高效的课堂,以“理解学生,促进学习”为核心内容,坚持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笔者结合《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写字作为学生标志性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工程。写字教学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从掌握汉字笔画、偏旁、间架结构到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再到楷书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整个过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安排了钢笔字的学习内容,其目的就是希望从三年级开始,要让学生开始学习书写钢笔字了。虽说钢笔字与铅笔字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和握笔方法(三指执笔法)大致相同,但对于三年级刚刚接触到钢笔的学生们来说,用钢笔书写仍然很有难度,钢笔字写不好,作业效果也会严重退步。如何帮助三年级学生顺利过渡,走出学写钢笔字的困境呢?笔者认为三年级钢笔字有效指导非常关键。
一、 理解学生、关注学情。
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手腕力量均停留在二年级末的水平上,三年级
一开学就要写钢笔字,困难自然不会少。笔者通过调查了解所教学生写钢笔字困难的原因,总结发现主要原因有:
(一) 外部原因:
1、 书写工具的改变。
低年级用铅笔书写时,学生们是通过不断转动铅笔杆,利用铅芯与纸张的摩擦来书写出汉字的,是用笔尖侧面摩擦消耗呈现的。而钢笔在书写中不可转动,须笔笔“中锋”,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适应不来。这样看似简单的一种工具的转变,但很可能致使学生产生一种焦躁的心态:使劲把笔在纸上乱划、乱戳,导致笔尖被破坏,就算写出字来,字也不近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业可想而知:既慢,又脏,还难看。如果这种情况能够持续一个月左右的话,学生脆弱的心灵可能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产生自己学习吃力、退步等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2、 书写载体的改变。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一直是在田字格、方格里书写汉字,他们早已养成“格在心中”的概念。写字
时,他们往往会借助横中线、竖中线来观察笔画的位置,准确定位,写好汉字。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面对横条本,往往会表现出手足无措,不知在哪下笔。因为布白均匀的横条本对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难于控制和表现的。因此,在横条本上写字,三年级的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字的大小,要么撑满格,要么过小,挤在一起。又或是生字笔画的间架结构搭建不好,字与字之间间距把握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业当然不能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 内部原因: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知识积累的不足。
1、细致观察的品质还没有形成。例如,“藏”这个字中,第八画的撇就不能写在第七画横画的起笔处,而是要往里面推进些。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观察时,往往只关注汉字的整体轮廓与大概特征,对于类似细节往往把握不准。这也是学生书写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2、对字义、字源不太理解。例如,“畏”这个字,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它的时候,书写时往往会想当然地给竖提上加一撇。老师反复纠正,学生改错的效果并不明显。“畏”字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楷书)
甲骨文、金文的畏字,就像一个手持魔杖,头形怪异的鬼怪,表示特别威风的意思。因此,畏的本义指威风、威严,通“威”,引申为恐吓、吓唬,再引申为恐惧、害怕、担心、敬服等义。笔者带着学生了解了“畏”字的演变过程,当学生们真正了解了“畏”字的字源,就几乎再也不会出错了。
二、促进学习,活用策略。
课堂研究的是“学”,但着眼点仍然是“教”,“促进学习”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但理解学生并不意味一定能支持学习,是教师通过教的优化而引发学生深度的“学”,“促进学习”着力提升的是课堂上教师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能力。
写好钢笔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训练一是需要方法,二是需要实践。这两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书写钢笔字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写字教学中主体依然是学生,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为此,在指导学生学写钢笔字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体验者、实践者、成功者。笔者认为,三年级钢笔字有效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 三年级写钢笔字教学时,应更多强调汉字本身偏旁部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指导一、二年级学生写字时,往往强调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例如这一笔在横中线上起笔,竖要落在竖中线上等等。这些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有用,但三年级学生开始使用横条本,如果老师的写字指导依旧拘泥于田字格,学生的字在横条本上就会无法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教学时应根据汉字内部偏旁部首之间的关系来指导,这样学生不管将字写到哪里,都能将字写得匀称、端正。
1、汉字以字形结构分类:可以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中又可以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如右图)
(1)对于“独体字”而言,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汉字的整体形状、特别关注主笔,字的笔画要注意平衡和匀称,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将独体字写好。
(2)而相对复杂的“合体字”,教师则要耐心引导学生从距离、大小、位置进行观察,进而总结出一般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下结构为例:
左小右大 如“塔”字;
左窄右宽 如“悄”字;左右等宽 如“印”字;左大右小 如“叔”字;
学生们了解了汉字结构的规律,明白了部件之间宽窄高低要求平衡,懂得穿插避让相配合,那边很容易将钢笔字写好。
(二) 三年级写钢笔字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将字形教学与字义、字源相结合。
一些教师指导一、二年级学生写汉字时,常常会根据自己对汉字外形的理解去编撰儿歌、顺口溜,虽然这方便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却始终不能让学生在字形与字义之间建立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对偏旁部首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引导学生适当地了解字的源源,明白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在学写钢笔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慢慢爱上写钢笔字,喜欢上语文。
笔者以教学“染”字为例。常规教学中,老师往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字,最后得出:“染”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木子底,左上是三点水,右上是九字。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依旧会将“染”字写错,将右上部分的“九”写成“丸”,而且屡写屡改,反复出错,最后混淆,不知“染”字的右上部分究竟是“九”还是“丸”。笔者就此现象,反复研究了“染”字的字源。将“染”字的教学改为:“染”是上下结构的字。古时候,染料大部分是从植物中提取,因此“染”字底下是个“木”字底。提取出来的染料要用水化开,所以“染”左上部分是三点水。染料化一次还不够,要反反复复化很多次,“染”右上部分的“九”就代表许多次。(相机出示 )结果,随堂听写,班上47名同学,没有一个人将这个字写错。
(三)三年级写钢笔字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将其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写字指导便可以渗透在阅读的每一个课时之中了。
每节课都应该尽量安排钢笔字书写的指导和练习,例如:预习交流反馈时的听写词语、句子,老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书写的钢笔字;老师板书课题时,可以渗透生字的书写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加批注、小组交流完成合作学习单时,老师都可以加强巡视,发现学生书写问题便可以及时纠正指导……这样,学生便能意识到要重视写字,明白提笔就是练字时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钢笔字写端正、写美观。只要教师随时随地有指导的意识,写钢笔字的机会便可谓是无处不在,这样写字教学的效率便可以大大提高。
三、提升兴趣,优化评价。
“学力”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力的提升,与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笔者一直坚持在班级开展钢笔字书写激励评价,学生写字有了兴趣,就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 丰富评价语言。
钢笔字书写的评价,笔者主要从技能和习惯入手。技能方面,每次只跟据一个书写重点来评价;习惯方面,每次则从握笔、坐姿、观察、自我纠正四方面规程来评价。
(二) 丰富评价方式。
钢笔字书写的评价符号主要分为:指导性符号和激励性符号两类。指导性符号,笔者主要采用了“o”(主要用于笔画之间),代表距离;用“?”代表有些点画或部分或整个字写得不错,却与所临写的字帖,或原有水平不相符。“←→”代表两部分紧密,以后要拉开一些距离……;激励性符号,笔者主要采用了“☆”、金奖章、个性化印章等,用以激励学生钢笔字书写的进步。
(三)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指变原先单一的师生评价为生生评价、生与小组之间评价、生与班级之间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评价……,这样的多元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更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感悟钢笔字的能力,激发学生书写钢笔字的兴趣,让学生在书写钢笔字,评价钢笔字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同伴的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写字教学中,要能在促进学生写好字的策略和方法上做好研究。让学生有目标,清楚理解的基础上扎实练习写字。将能让学生不但把字写对,写好,更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写字,享受书写的乐趣。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写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