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129
post:487129

对话:实现小学语文新课堂的有效路径

  • 发布时间:2016-09-04 16:17
  • 作者:李竹竹
  • 点击量:

对话:实现小学语文新课堂的有效路径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不论是古代苏格拉底的“追问”、《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交流,还是新课程中的互动,都是对话。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语文能力表现的重要方式便是交流,而对话则是一种最有意义的交流。另外,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话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文的课堂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师生对话是最为主要的,师生对话使课堂灵动起来。

一、在对话中探求真知

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对话,是以共同语言为基础的,带有相同的“语言密码”。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对话是一种聚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灼见。有效的对话更应在于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对话场景中,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调动这两者的潜力,使学生动心动情中获得感性复苏。

教师是如何通过对话将学生的认知从模糊引向明晰的?我们来看看这则片段: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能看出刘备请诸葛亮的诚心?

1:我从“半里多路”看出刘备很早就下马步行了,可以感受到刘备的诚心。

师:“半里多路"有多远?

1:从这儿到文化宫吧。

师:不止,还要远一点。

1:到哪儿?

师:从这儿到农工商超市。

(全班惊讶。)

师:你还应该关注另一个词语——

1:对了,还有“下马步行"

师:具体说说看。

1:因为刘备怕马蹄声打搅诸葛亮休息,所以“下马步行”。

师:仅仅是考虑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

(1不能回答。)

2:我想可能是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在我国的孔庙前,就竖着一块“下马碑”,上面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告示过往骑马者,要下马步行以示对孔子的崇敬。

这是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教者“抓住”一位学生启发引导,将对话进行到底,体现教师的用心与真诚。在此过程中,老师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认识逐步走向全面与深刻,真知也在对话中逐渐显山露水。

二、在对话中习得语言

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老师的语言特色及对话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

教师的课堂对话就应该是诗意的。这种诗意应该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对话语言中,让对话充满诗情和生命的活力,将人文关怀和诗情画意融合于提示语、过渡语、评价语之中,如新鲜空气、如清澈山泉一样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下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精致的对话语言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随兴的欣赏,更是一种久远的影响。

《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可以说,我是你们的朋友了。孔子有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是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课文中的哪些文字轻轻拨动了你的心弦?

(学生交流。)

师:在孔子眼里,水好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我想,其中必定有一点会触动你的情丝,引发你的感慨的。那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静心默读,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师:水是生命之源,它牺牲了自己,却成就了别人。这是怎样高尚的德行呀!由无私的水,你联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教师,因为教师无私地把知识给了我们,却不求回报。

师:是啊,用岁月将三尺讲坛写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生:我想到了母亲,因为母亲把爱无私地给了孩子。

师:世上最甜美的呼唤,是妈妈;世上最无私的爱,便是母爱啊!

这些由教师巧妙设计的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话语,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素材。久而久之,学生受教师的熏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了这样的对话,也便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三、在对话中感受民主

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只有课堂上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才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加课堂活动,真正体现自身价值。

对话式的教学就是人性化教育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的实现生命价值的教学。

对话是以平等为前提的。丢掉了平等,那就不是对话,是一种命令、灌输、驱使和强制。就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忽视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忽视学生也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正昭示着民主与平等,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以言语对话的形式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共享。

我们通过一段课堂对话来感受扑面而来的课堂民主。

《花瓣飘香》教学片段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读好小姑娘的语言,另一位同学读好“我"的语言。

(许多学生举手。)

师:(对一位没有举手的女生)小姑娘,你愿意读吗?

(生忸怩地站起来,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不太自信,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吧!

生:xxx吧。

师:哪位叫xxx?

(xxx站起来。)

师:你愿意读吗?

xxx:愿意。

(两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给她们掌声了。不过还要注意些什么,她们就会读得更好。谁给提提建议?

(十多位学生举手。)

师:(xxx)你看看这么多同学想帮你,你想听听谁的建议?

xxx:嗯——就叫xx吧。

xx:我觉得你在读小姑娘的第二句话时,声音可以再低一些。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

师:请你读读看。

(xx感情朗读。)

师:(xxx)她说的有没有道理?

xxx:有道理。

师:请你按照她的建议再读读这句话。

(xxx感情朗读。)

(掌声。)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很鲜明地发现教师与学生用亲切、真诚、平等的对话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蕴含着民主、平等精神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对话主体,互为尊重,共同探讨。

四、在对话中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个体与个体的生命对话过程。语文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终结。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绿色流淌的,是赏心悦目的,是互为影响的,是共生共长的。

教学,在一次次生命对话中,师生内心情感真切流露,彼此个人见解和智慧不断展现。

通过对话,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教学互动,让师生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彼此掌握教与学的策略,使课堂真正成为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精神乐园。学生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一起来感受在对话中呈现出来的充满个性与创造的一个个精彩:

《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说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给想个办法,把你的办法悄悄告诉你的同座。

(学生同座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告诉我?

1:可以乘坐缆车在高处看庐山。

师:站得高,望得远,看得全。

2:站在离庐山远一点的地方,站在高一点的地方看庐山,可以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高瞻远瞩呀!

3:从各个角度看庐山。

4:绕着庐山转一圈。

师:各个角度看一看。

5:乘坐直升机看。

6:用摄像机把庐山的所有景色全部拍摄下来,回家再细细地看。

师:我们来综合大家的好主意,尝试把刚才说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

              ,才识庐山真面目。)

(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1:只有走遍整座山,才识庐山真面目。

2:乘着飞机看庐山,才识庐山真面目。

3:各个角度来观望,才识庐山真面目。

4:四面八方看一看,才识庐山真面目。

……

在这段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师生对话才使课堂焕发生机,让学生的心灵可以倾诉,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飞翔……

学习是一种分享,课堂是一种对话。语文教学对话的核心意义在于促发以言语形式为本的阅读对话。最佳途径追寻的最终意义是通过言语形式获取学习信息,升华精神世界,丰富言语形式,提高语文素养,构建起一种对话型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

对话,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