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995
post:486995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思考

  • 发布时间:2016-02-25 15:54
  • 作者:刘淑洁
  • 点击量:

 对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思考

 

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文本解读的好坏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上存在问题,对此进行了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解读  问题  对策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文本解读的好坏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直截了当,他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一个自己都不太会读书的语文教师,怎么可能教出“善于读书”的学生呢?教师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正确的文本解读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很多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并不可观,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重应试,轻素养。

当下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师在沉重的考试压力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去应付学生的考试,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难发现,身边的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会把考试时常检测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让学生们机械地记住所谓的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段落、词句所表达的要点。课堂成为了考试的训练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建立在教师对考点的揣测和问题的解答上,缺乏深入文本的经历过程、自我感知与理解,语文素养在长期的枯燥训练中得不到提高。

如在教学《恐龙》这一课,很多语文老师会把重点放在文章的说明方法的讲解上,让学生记住文章中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对恐龙进行介绍,并没有通过对作者灵活多变的写作方法的品味去感知这样写的好处是将恐龙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灵活,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住了各个标签,没有真正习得写作的技巧与用意,不能灵活迁移到自己的练笔中。

(二)、重教参、轻自身。

现在教学辅助资料太多,教师手边的《 教参》,网上现成的教案、课件,让教师觉得一切都只要“拿来”就可以 ,以致语文老师自身不能发现、挖掘、甑别、定夺课文的教学点,教语文变为教教材。

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很多教师围绕教参中强调的引导学生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贾岛推敲时专心投入的语句。在学生交流这些语句时,教师不断地总结:“他可真认真呀!”“对于创作,贾岛真是锲而不舍”等等,而忽视了对贾岛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的内容上进行理解,教师自身缺乏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于贾岛这个诗人本身特点的了解,对于文本的理解过于单一、粗浅。

钱梦龙老师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而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参与,《教参》和各种教辅资料成了教师拖离不了的拐杖。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参”照搬到备课本上,又从备课本上照搬到课堂里,甘心充当一名“二道贩子”,那对于文本的解读只能是生搬硬套。

   (三)、 重内容,轻表达。

语文教材按照文本主题内容组成单元,识字写作等教学依附于阅读教学体系,教材主体是课文,语文知识与技能相对隐性。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常态课的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都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终极目标的。

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课文通过父子之间的对话来展示遵守规则的主题。解读过程中,很多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而忽视了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对话这一线索,采用开放式的语言填充训练,把文章整条主线进行串联。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理解文本、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领悟。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爸爸怎么样说?在什么情况下,爸爸怎么说?两个启迪式的提问,让学生们补充填空,能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阅读主体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 重拓展,轻文本。

教师的公开课情结、一味崇尚课堂教学的密度与厚度导致当下执教公开课的教师认为公开课应异于常态课、要出彩、要有亮点,为此,一味追求教学容量,但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却是舍本逐末。

一位教师采用古诗吟唱法教一年级《鹅》,学生诵读得有模有样,接着教师拓展了两个材料:丰子恺《白鹅》中的语段、王羲之的鹅池故事作为文本的补充阅读。而低年级的教学应以识字写字、朗读为重点,材料的拓展挤占了学生应有的写字时间。很明显,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力深厚、学设计新颖独特、但轻文本重拓展,造成喧宾夺主的尴尬。

特级教师孙双金就曾呼吁:“我希望教师们多在学生思维语言发展上下工夫,少在展示自己才艺上做文章,少一些表演的成分,多注重教学的规律。”

二、关于文本解读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重在平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才是最终目标。习得工具性的能力与方法不下于获得内容、知识与概念。文本只是筌,语文才是鱼,如果我们误以为一课一课的课文是最终目标, 那真是得筌忘鱼。解读文本时需要斟酌文本所欲传递的内涵与学生借课文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特别需要重视学生需要什么、不会什么, 在课堂上真正地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思考的时间。 在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实践过程中,在日常生活、真实语境中不断练习与运用才能成为带得走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重心绝不迷失到语文之外。

(二)、打破教参禁锢,做精神独立的思考者。

教参只是教参,它只是别人对文本的思考的结晶,最多能为我们的教学思路增加一些启发而已。至于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还要看所教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定,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依赖”和“照搬”教参只会磨灭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创造的灵性,让我们像井底之蛙那样,永远跳不出那片狭小的天地。缺少了自己对教材本身的分析和理解,缺少了自己对教材的真正的解读和观照,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就没有对文本深刻的领悟。 

台湾特级教师李玉贵初读文本、独立备课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教师应珍惜第一次与文本的见面,试着把文本主干读成枝节,把枝节读成主干;读熟悉处也读陌生处, 把陌生处读熟悉,也试着把熟悉处读陌生;换角度读、换角色读;读动态,也读静态;读情节,也读场景、气氛、心情;在理智处感性读、在感性处理性读;读凝练处,也读松散处;把疑惑处读清楚,也把清楚处读疑惑;把虚处读实,把实处读虚;先读文章内容意涵主旨,更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形式。此备课阶段,严格要求自己不看教参,不管千课与万人怎么教活这一课,教参与得奖教案永远是备课最后的参酌。甚至先不需关注课文插图、生字词、语文活动等相关讯息,让自己专注于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可称为素颜以对:素净的读者与质朴的文本相遇与相视。

(三)、关注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和谐统一。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意涵与情感价值外, 还须进一步顾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表达特性、表达效果的探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字、词、句、段、篇的选择与组织,品味作者行文的规律、表达思维的方式、展现思路的方法等,学习文本遣词造句、修辞方式、语法结构、谋篇布局等技巧。感知这些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与特色所达成的写作效果,如更丰富、更优美、更生动、更形象、更有力等。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读出作者用怎样的语言表达, 从哪些方面入手,详略安排的用意何在,用怎样的顺序铺陈丰富的内容 用怎样的手法引领我们的观点和作者趋近等。在学生习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真正地学语文。

(四 )、基于文本,适度拓展。

  当下语文教学中,人们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深度解读不是随意拔高,不是不顾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基础,而是基于儿童立场,对文本进行适度拓展,在拓展的基础上进行解读。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师: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

 在这一环节里,窦老师借着菊花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让学生体味“好好活”,并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这个课例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拓展延伸时,要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适时地拓展,使学生在文本中获得深刻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生命对生活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课下阅读老师推荐的作品,更会使学生的这些认识更深刻。

三、总结

语文文本是小学语文学科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文本的正确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文本离开了教师正确、丰厚、个性的解读,阅读教学将索然无味。

教师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倾向,琢磨好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思考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才是真正进行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7期.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