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61 post:486979
488061
post:486979

吕芳 美术 旧时烟月重相见,焕然立新入画来

  • 发布时间:2016-09-02 14:16
  • 作者:吕芳
  • 点击量:

旧时烟月重相见,焕然立新入画来
                         ——民国建筑文化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资源整合模式
 
内容摘要:
    资源整合,可以让小学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灵动。地域文化的精髓历久弥新,通过了长久以来与人文、环境、历史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这些需要美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从社会需求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不断地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效渗透社会文化,使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掌握今后步入社会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美术素质,更能了解地域文化,让这些风骨融入学生的创作、生活,让文化代代相传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程  民国建筑文化  资源整合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活动的中要依据,但是翻开美术教材,其内容是固化的、单一的,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否是适用于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要突出强调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关注美术学科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科教学和其他的知识相互关联,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共同体”。这样的整合是突出学科特点的整合,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和中心的整合,要凸显美术学科的特征,最后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的给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素质全面的提升。
地域文化,指的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民间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类。而南京的民国建筑,就是具有明显特征的民间建筑。它不仅仅是学生可以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参考典范,更能让学生通过对它的欣赏、了解、体会和再创造,触碰到南京的独特文脉,感受自己家乡的艺术风格,并将其继续传承下去。
一、实践,美术资源的重组意义
    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中也强调了学校教育要开展“具有实践性”的美术活动体验。
怎样去理解美术的“实践性”呢?美术的创造活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保障,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书本上的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完成。美术课程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撑也是美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美术的实践性是学生掌握、理解和运用美术语言、形式美法则、构成原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起到核心的作用。
在现代化越来越普遍的当今社会,信息量的增加使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上,而可以扩大到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甄选优秀合理的课程资源,创设相应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美术实践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
如何开展具有“实践性”的美术实践活动呢?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其中一条核心的途径。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加行之有效,提升实践性的操作。
近年来,美术教学已不是完全以教材而教学了,博物馆、历史遗迹、音像资料这些大量的地方人文文化已经作为课程资源运用,在美术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
二、韵味,民国建筑文化的特色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曾经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城的各个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国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六朝古都的南京,虎踞龙盘的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京,最早的城市建设始于东吴,此后历朝历代,政权更迭,战乱频仍,南京城历尽沧桑,残破颓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满目疮痍的古城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南京作为曾经的首都,是各大政要的聚集地,民国时期的建筑,大都是传统中式建筑与西方的结合体,庄重而优雅,大气而精致,值得慢慢品味。
南京民国建筑,不仅南京重要的建筑遗产,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态,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见证。 
南京的民国建筑,就其造型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和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四大类。 
中国传统宫殿式代表性建筑:中山陵、美龄宫、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 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代表性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和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 西方古典式代表性建筑:石鼓楼天主堂、汇文书院钟楼、中央大学图书馆、交通银行等。 西方现代派代表性建筑:最高法院、大华大戏院、美国大使馆以及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花园洋房等。 
这些错落分布,历经时光的老房子们,是我们城市的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们的活生生的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艺术品和学科的知识相互关联,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共同体”。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中去学习美术知识和锻炼技能技巧,利用特有的地域文化,让这些旧时的历史,在学生的美术课堂上焕发出新的光芒。
三、整合,不同年段资源的优化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知识接收特点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低年段的儿童一般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材料进行感知,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课堂知识体系学习。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模式。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将民国建筑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整合,不是简简单单的看看说说画画,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入手,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这样,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学生才感到亲切自然.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那么,各个年段的学生在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上有哪些特点是需要教师在整合民国建筑文化时需要关注的呢?
(一)低年段,眼中看见的现实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学习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他们看见什么,就会本能的表达什么,直接而单纯的绘画方式是他们这个年纪的特点。
在一年级《好大一幅画》一课中,教师利用了民国建筑中的墙面艺术作为欣赏对象,让学生欣赏形象而生动的墙面装饰:这些富有夸张意味的神兽、植物、人物,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崇拜。并且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着重欣赏了民国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墨分五色,层次分明而又相互衬托,在民国建筑中,这样的色彩关系利用也是很明显的。青砖白墙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的浓重基调和简洁的布艺用色相辅相成、教堂中彩色玻璃的运用在平常的装饰物中也有看到......这些色彩的比较、变化,可以直观的让学生去体会到民国建筑的儒雅清秀的色调设计,感受到不同于大红大绿的撞色设计的那一份文雅艺术底蕴。南京文化中的端庄和大气,通过这简简单单的色彩,就能够让低年段的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根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作业内容是用线描画的形式去表现一幅大画,教师设计了一块很大的墙面,学生利用一种颜色的画笔,在上面进行单色画的设计表达,这样一是可以减少学生在众多色彩中来回选择的时间,留下空间进行绘画表达,而是可以经由视觉的直接表现,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接下来的色彩的渐变、对比、明度等等概念的教授夯实好基础。
(二)中年段,脑中形成的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发展,注意品质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在快速的发展,他们头脑中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因此,中年级学生处于机械识认知和意义认知的交叉渗透时期,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阶段
四年级的《门窗墙》一课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课例。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点、线、面这三个图案构成的要素上。通过对民国建筑中门窗墙构成的欣赏、设计和创造,让学生初步理解图案构成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从直观的艺术形象临摹到概念化的美术知识形成过渡。
课程的初始,教师介绍了点线面的形状、表现特点,然后出示了民国建筑中的一些典型门窗墙的图片,让学生们找一找:你在哪里发现了点线面?接着继续深入问题:这些点线面的组合有规律吗?不同的点线面个人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中式的建筑中,常见的是柔和的,富于弹性的线条,建筑的美体现在藏和变化中,而西式建筑中,则大多会采用直线和折线,表达更具有张力。在民国建筑中,这两点被很好的进行了糅合。通过教师问题的慢慢深入,学生在头脑中逐渐能够将具象的门窗墙转化为图案的组成概念。这是中年段学生在美术能力发展上的进步。
(三)高年段,心中内化的抽象
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这个年段学生的基本特点。高年级学生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在不断的完善思维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也在逐步提升,他们的美术学习已经可以完成了由具象到抽象的的过度,并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欣赏模式
在高年级《老房子》一课中,认知目标观察老房子,对其建筑风格有所了解。操作目标用绘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情感目标感受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民国建筑作为老房子,正好可以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学情的分析,对于欣赏和描绘,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了,这个年段的学生也已经开始有了对情感价值观的初步建立,所以,老房子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和韵味,就可以作为重点来进行感受。
除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欣赏,教师在教学语言中也加入了具有美感的散文式的句子——“民国,是一个时间概念。在过去的时间里,民国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在落日余晖中的老房子承载之下,依旧栩栩如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走近中国民国建筑”在学生们对建筑的大致基本形有了一个了解后,教师继续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的带领学生深入到建筑的细节上进行观察——“同学们笔下的民国建筑已经有了外形,而大气朴实的装饰又是如何与建筑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的呢?让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建筑的内部,仔细的去观察品味细节之美。在哪里可以进行装饰?民国建筑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境界,远观建筑,或依山傍水,或种花栽柳,春观百花,夏听蝉鸣,秋赏风月,冬品白雪,也许浪漫,也许风雅,花香树影里掩映的,是往昔的繁华绮梦。大自然中的一切通过建筑周围的配景,带到了居住者的身边。形成了民国建筑又一个重要而风雅的特点。请大家将你钟爱的自然景观在画中表现。”这些教学的语言和唯美的图片相互结合,娓娓道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特点,也让学生体会到南京的文化底蕴的精髓所在。
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了解了这点,教师对于民国建筑文化资源的选择和立足点就十分重要了:既要有横向的美术知识的欣赏和充实,又要有纵向的美术技能的发展和渗透。
四、传承,作品呈现的文化根基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还是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归根到底是我们对中国文化根系的捍卫。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应该使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学习美术是学习、传递、创造文化的过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的文化也会不断的出现,这就为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刻关注文化,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努力做好新时代文化的传承工作。
在民国建筑文化的一系列课程中,最后学生作品的呈现,也应该是具有传承和立新的特点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描摹,那么学生的眼光和技术只能是工匠的精湛细致,只有做到了在旧的文化上的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的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去表达他们自己的对文化的再认识、再加工,这样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有利,对文化有利的课程。这种文化的传承可以体现在作品的绘画表达方式中、可以体现在绘画材料的多样中、可以是呈现方式的多元性,还可以是评价交流的形式感。多变的作品形式,不变的文化主题,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可以一步步走近身边的文化,体验生活中的美,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沿用在自己今后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悠远余香的是民国建筑的身影。尽管有的已经破败或只留遗迹,也是熠熠生辉,珍贵无比。这些建筑无一不见证着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去追寻、学习与传承。
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开展有效美术教学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我们教师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分析、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才能凸显出美术学科的实践性优势和素质教育功能,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有所感,在生活中学有所用。
 
 
上一篇:暑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