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931
post:486931

董艾青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6-09-05 22:41
  • 作者:董艾青
  • 点击量:

童心与爱心在语文课堂上的美丽邂逅

——“童心母爱”教师观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

摘要:“童心母爱”是斯霞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师应具有一颗童心,和儿童平等;尊重儿童,又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关爱儿童。主张教师要基于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包容儿童、发展儿童。本文主要研究了斯霞的“童心母爱”教师观,以及在实际语文课堂中这种教师观的运用和效果。

关键词:童心母爱、师生平等、尊重学生

一、现状及思考

据上海进行的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8%的教师说自己“很爱”或“尚爱学生”,可是却只有5.61%的学生明白地感受到这种“爱”,“不注意,不知道”的占了46.5%。这也就是说,教师付出的“爱”,只被极少数学生“领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未产生预期的,甚至起到了事与愿违的负作用。为什么教师、学生对“师爱”,的感受反差如此之大?钱焕琦对此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爱投入不够,譬如对学习成绩、思想品行表现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持冷漠或者放弃不管的态度。另一个是师爱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譬如,有的教师对学生过于负责,表现出“爱你没商量”。他仅从自身出发,或者简单地从学校、家长的利益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斯人示范

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以“童心母爱”为特质的,体现在斯霞老师一生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和理念。它特别强调教师应具有一颗童心,和儿童平等,尊重儿童,又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关爱儿童。斯霞教育思想的通身闪烁着一个大大的“爱”字:这种爱不是一种私己的爱,是公爱;这种爱不是失衡的爱,是全爱;这种爱不是一种偏袒的爱,是博爱;这种爱不是有偿的爱,是纯爱。斯霞教育思想主张要基于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包容儿童,进而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来发展儿童,想儿童所想,急儿童所急,爱儿童所爱。

斯霞老师教汉语拼音有经验,而且成绩显著;教生字词、朗读课文都能用正确的普通话,但说话时,有时仍会夹带一些浙江方言语音。她发动同事、学生一起来监督和帮助自己。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便会更加用心的听教师的话,一个字音读错了,就会提出来帮老师订正;一个词儿用得不确切,他们也会提出来和老师讨论。

有一次,斯霞老师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说“可惜雷锋死得太早了”。有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您讲错了。”斯霞老师心想,错在什么地方?没错呀,便问他:“雷锋没有死吗?”

“他是死了,但是您不应该讲死。雷锋是为革命牺牲的,应该说‘牺牲’。”学生理直气壮地说。

“讲得对,有道理。你听得很认真。能区别‘死’和‘牺牲’,的不同意义。”斯霞老师表扬了他。

 

三、我的实践研究

(一)尊重

【斯人斯语】

    尊重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教学民主是教师敢于正视自己工作中缺点错误的表现。

【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交流这一题,怎样的星星?(讲评试卷中填上合适的词这一项)

1:亮晶晶的星星。

2:五彩的星星。

师:五彩的?哪里有什么五彩的星星啊?这样填不对。

2:书上写的啊!

师:哪本书啊?拿来给我看看。(我皱起眉头,有些不耐烦地说)

2:(从书包里翻出一本课外书)老师,你看!我前两天刚读到的。

附:《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

星星不仅有明有暗,而且还有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专用仪器测量出来的。星星的不同颜色是由它们不同的温度决定的。发蓝的星星表面温度最高,发红的星星表面温度最低,黄色的和白色的星星温度居中。

——摘自《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版)(下)第209

师:对不起,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不太了解。我刚刚说错了。

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每位教师的愿望。我深知,要建立起这样的关系,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上课时,我能够倾听学生并不精彩的发言;下课时,我能够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学生有了高兴的事,我能与他分享;学生遇到了苦恼的事,我能为他分担。我本以为这就是“尊重”一词蕴涵的全部意义,但经过这件事,我了解到“尊重”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我不由地想起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辞》的演说中,对家长和孩子们说的一段话,“你们现在想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总感觉我能带给孩子许多知识,而从没想过孩子能教给我什么。“尊重”不是教师流于表面的言行,而必须基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肯定与相信。这是个多好的孩子啊!第一,他爱读书。他听老师的话,多读书,读好书。第二,他会运用。他能够把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运用到考试中去。第三,他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他所看到的文字中根本没有出现“五彩的星星”,而这个孩子却可以从“星星不仅有明有暗,而且还有不同的颜色”等语句总结出“五彩的星星”,对于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多了不起啊!

(二)平等

【斯人斯语】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我们的儿童少年才能真正成长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教学片断】

师: 哪些小朋友去过海边?

(二十几名学生举手)

师: 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很蓝。

师: 能不能把话说得更完整些?

1:大海很蓝。

2:大海很美。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大海有关的韵文《识字5》。

【教学片断】

师: 哪些小朋友见过大海?

(四十几名学生举手)

师: 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大海特别大,一眼望不到边。

师: 说得真好!“一眼望不到边”啊,就是——一望无边。

2:海水是蓝色的。

3:我还尝过海水呢!咸咸的!

4:我在电视上看过大海,还看到过海里有许多颜色的珊瑚呢!

5:海里的海鲜特别好吃!

6:我看过一幅图,海边的沙滩上画了许多许多的贝壳,很好玩!

7:我觉得大海特别美!

8:我感觉大海很神秘。

      ……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大海有关的韵文《识字5》。

我两次执教了一年级上册的《识字5》。两次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变化并不大。第一次是“哪些小朋友去过海边?”,第二次是“哪些小朋友见过大海?”。然而,就是“去过”和“见过”这一字之差,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能与少部分孩子互动时,这能算真正的平等吗?当老师询问“哪些小朋友去过海边?”时,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无疑是那些真正去过海边游玩的学生(也就是第一次上课时举手的那二十几个小朋友)那些没有去过海边的小朋友积极性就没有被调动起来,他们更加不会有发言的欲望。这是对于那些没去过的孩子的不公平。同在一个课堂中,却不能参与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中,这无形之间就与那些能参与话题的孩子产生了隔阂,甚至会将这部分孩子变成一个“看客”,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问题完全偏离了“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的要求。而南京,并不是海滨城市。去海边,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儿童来说。所以,第二次上课时,我把我的导语改为“哪些小朋友见过大海?”。这样,从书籍中,从电视上,从网络上等途径见到过大海的小朋友也能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这部分没去过海边的学生积极性就都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同学畅所欲言,都平等的参与到了主动的学习之中,使得课堂气氛融洽、热烈。

(三)童趣

【斯人斯语】

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除了要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外,还正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个性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需要母亲般的温暖和爱抚,他们需要欢乐的环境,活泼轻松的气氛,他们应该得到和谐的协调的发展。我整天生活在孩子们中间,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言谈中推测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苦恼,有什么困难,需要得到什么帮助……我和孩子们成天相处,他们也给我补充着稚子的童趣,生命的活力,他们天真活泼的动作,纯洁无邪的心灵,也使我变得年轻了。

【教学片段】

师:哪个四人小组愿意上台来与大家分享你们搜集的香皂盒呢?

    (四名学生带着各自搜集的香皂盒上台)

师:下面就请你们做小老师带同学们认一认香皂盒上的字吧!

1:请大家跟我认——“六神”。

生齐:六神。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神”这个字吗?

2:我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小神龙俱乐部”,“小神龙俱乐部”里面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看电视节目时也能留意认字,真了不起呀!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小神龙俱乐部”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吧!看清字形,跟我读——神。

生齐:神。

3:我家住在神马家具城旁边,家具店的名字里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可以认字呢!

4:《神奇宝贝》,有部动画片叫《神奇宝贝》。

5:我在课外书上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的,里面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相信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认得更多的字,学到更多的知识。

6:过年时,我看到墙上贴的画有“财神到”几个字。

师:这种画,我们把它叫做“年画”。过年时,你到亲友家去做客还不忘留意到“年画”上的字呢,多棒呀!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认得了“神”这个字。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你还能轻轻松松地认得更多的汉字呢!一起去试一试吧!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提倡在生活中识字。识字来源于生活,如让学生搜集香皂盒、牙膏盒、月饼盒等,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时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车票、景点门票、亭子石刻上见到;在家时可以从电视节目、广告字幕中听到……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新鲜、多么有趣。

    上面几个案例片段,正是我向斯老师学习,在教学中实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良多,首先在课堂上贯彻斯霞老师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把爱洒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呵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童心课堂里放飞童心,回归童真;其次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师生真正的平等互爱,让学生在课堂里也能感觉到爱的存在,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课堂中都获得健康、自主、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成长;最后教学形式灵动而富有生机,教学情境醇浓而饱含韵致,以此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洋溢自然的、天真的绝美风景。我相信只要课堂上融合了“童心”和“爱心”,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