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串中的大学问
——以一年级上册《识字4》为例
词串学习是低年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可以从一个词、一组词、一篇韵文中去习得语言、积累词汇、丰富表达,更能从中发挥想象,探索词串背后的规律与韵味,提高语文素养。所以低年段的词串教学应该多元化、多角度,让词语变得鲜活灵动,让学生享受学习词串的乐趣。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精神也很饱满,奖励你们先来猜谜语。头上两根毛,身穿绿衣袍,腰细肚子大,手拿两把刀。
生:螳螂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我看到谜语中说它身子是绿色的,手像大刀,所以觉得是螳螂。
师:你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真会思考。今天,就有许多可爱的小昆虫要来和大家交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00页。借助拼读准音,词儿连读不拖音。
一、 读准字音——有方法
(出示字卡:螳螂)
师:谁能读准第一个词?
生:螳螂(觉得简单,快速读完)
师:看似简单的词,读准可不容易。嘴巴要张大、口型摆到位、发音要饱满,才能读准确,再试试。
生:螳螂(有所领悟,口腔打开,声音响亮)
(出示字卡:蚂蚁)
师:先看它的读音,再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蚂和蚁这两个字在连起来读时,前面一个字读第二声。
师: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这就是读音的变调。
(出示字卡:蜻蜓)
师:这个词在读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蜻”和“蜓”都是后鼻音。
师:是的,后鼻音要用口腔根部发音,但是读时也不能太刻意,否则就有点儿过了。开火车,读读。
二、 读活词语——有交流
(出示昆虫图片,并相应点击)
师:这些昆虫可有趣啦!你最熟悉哪一种?能不能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一下。
生:我介绍蚂蚁。蚂蚁是个大力士,它能举起的重量是身体的100多倍。而且,蚂蚁还很团结,他们经常成群结队地搬运货物。
(生很吃惊)
师:让我们喊喊这位大力士。
(生卯足劲儿,大声读。)
生:我最熟悉天牛,它平时爱吃树皮和嫩枝,所有植物都怕它。(生领读)
生:我想介绍蝴蝶,蝴蝶的颜色很多,很漂亮。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它吗?出示:( )的蝴蝶
生:美丽的蝴蝶
生:五颜六色的蝴蝶
生:可爱的蝴蝶
生:翩翩起舞的蝴蝶
师:“翩翩起舞”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我好像看到蝴蝶飞舞的样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
(生表情陶醉,朗读甜美)
生:我喜欢蜻蜓。它的视力很好,因为它有复眼。
生:我要补充,蜻蜓点水其实是它在产卵。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看来平时很爱积累。我们一起读读这可爱的昆虫。
三、读透词串——找规律
(出示词串,师范读)
师:让我们想象它们在大自然里快乐的样子,美美地读读。注意词和词之间要停顿,口型摆到位,发音要饱满,两行之间多停顿一会儿。
(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手指屏幕)
生:这些昆虫的名字里有好多“虫”。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齐答):因为它们都是昆虫。
师:小眼睛可真亮!虫字旁的字大多和虫有关呢!再想想,都是昆虫,为什么把螳螂、蚂蚁、蟋蟀放在一行,蝴蝶、天牛、蜻蜓放在一起呢?
(学生陷入思考)
生:因为前面三种昆虫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后面的昆虫是会飞的。
师:你能关注到昆虫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真会思考!
编书的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按照词语的类别来写每一行词,多有意思啊!让我们想象它们的样子,试着背背看。
【教学思考】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观察自然,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达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交流讨论。而词串作为低年级的常见的形式,老师应当充分挖掘其中可拓展延伸的点,在教给学生扎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奥秘。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设定了读准字音、读活词语、读透词串的教学目标,指点学生发音的方法、鼓励其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同时,在词串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反思。
一、 学生真的会读词串了吗?
词串与其他课文有所不同,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学生们一般会认为读词串,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甚至在上课前,部分学生就已经将整篇词串背熟。但是,孩子们真的会读词串了吗?答案恐怕不然。
(一) 发音不够饱满。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学生们有些字读的不够准确,字音没有读满。例如:螳螂(tángláng)一词中,两个字的韵母都是ang,发音时需要张大嘴巴,开口呼。而学生们在读时,经常出现口腔没有完全打开的状况,发声到一半时戛然而止,所以无法做到字正腔圆。此时,老师应该适当点拨学生,教会孩子发音的技巧与方法:嘴巴要张大、口型摆到位、发音要饱满。再例如: “海鸥”一词中,“鸥”(ōu)这个音学生们经常读不满,其实这也是口腔没打开,口型不到位引起的。老师只要提醒,韵母里有ou,那么发音时,口型基础应该是圆的,口腔打开,还要注意口型滑动。小小的提示,其实就是发音方法的凝练,效果颇佳。
(二)朗读缺乏美感。
学生容易忽略的还有读词的节奏,所以朗读时缺乏美感。低年级学生说话读书拖沓,不够干脆。这也是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关系的。一方面,对词语不熟悉,无法做出敏捷的判断;另外,朗读拖沓也与孩子们“无章可循”有关。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明确词语的连贯性,要求学生“词儿连读不拖音” 。单个的词语要连读,但是词和词之间要稍微停顿,每行词之间要多停顿一会儿。更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连词成串,是因为这些词有着共性的特征。每行词都是一个整体,所以在朗读时,虽要停顿,但是当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才能读出词串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
二、 学生真的理解词串了吗?
王尚文说过,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
一篇韵文,学生已经熟读成诵,但他真的理解了吗?其实,这也要取决于老师对理解程度所做的要求。我认为理解词串的含义,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认识词语对应的事物,还应当在此基础之上,积累词汇、发挥想象、学会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一)积累表象,感受事物之美。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识字4》中,提到了六种昆虫:螳螂、蚂蚁、蟋蟀、蜜蜂、天牛、蜻蜓。这些昆虫大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也有个别是学生没有见过的。在教学时,我出示了许多相关图片,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让他们对这些昆虫的外形有了基础的了解。同时,他们也从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中,也感受到了昆虫的可爱与灵动。
(二) 开拓思维,体会表达乐趣。
王荣生老师说过,为了语文知识的“实用”而进行教学,才是货真价实的语文教学。为了深入文本、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熟悉哪种昆虫,请介绍一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但是充满了思维含量。学生在思考时,会在大脑中迅速检索学习已知,并把这些知识碎片拼凑、整合,进而用言语逻辑思维加工,最后表达出来。班级中,学生的分享,是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表达的乐趣。在学完词串之后,每人看到这些词语都有话可说、津津乐道。
三、 学生探寻词串排列的规律了吗?
一般韵文里有十二个词,排成四行,即每行三个词语。许多学生一看到词串,就立刻读背起来。反复读背,的确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词汇。但是,这样的记忆有实效吗?记住了词串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脱离了词语间的内在联系,把一个个词语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是违背词串教学的初衷的。学生如若没有领悟到词串排列的规律,那么他学到的也仅限于一片韵文,一组词而已。
在《识字4》中,最后两个词串是这样排列的:
通常情况下,学生只能理解到这两个词串讲的都是昆虫。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更深层的规律:同样都是昆虫,为什么把“螳螂、 蚂蚁、蟋蟀”放在一起,而“蜜蜂、天牛、蜻蜓”放在一起呢?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感觉很有趣,迅速沉浸思考。教师还可以相机点拨,可以从昆虫的生活环境及习性去考虑。学生们很快发现第一行词中的昆虫都是在陆地上爬行的,而第二行的昆虫都有翅膀,可以在天上飞。学生经过了亲力亲为的思考过程,进而,能深刻地感受到编者是按词语的类别来编写词串的,词串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有章可循的。
学生在理解词串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记忆词语就更加容易了。这样的词汇积累,不仅是词语的罗列堆积,更是词语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仿写词串了,因为他们已经深刻理解词串排列遵循词语的内在联系、押韵等要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使小篇幅的词串,也是值得学生深入学习的范本。学生要把词串读准、读活、读透,这还需要老师的智慧引领和精心设计,教给学生方法、鼓励学生交流、带领学生探索小词串中的大学问。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