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877
post:486877

叮咚你我他——利用小型打击乐器培养合作能力的尝试

  • 发布时间:2016-09-02 09:10
  • 作者:张可
  • 点击量:

【摘要】:目前小型打击乐器已为日常音乐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以实践为基础,从介绍小型打击乐器种类、进入课堂的意义以及日常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等多方面阐述了小型打击乐器在课堂中的运用及实践。笔者通过多个实际案例论述,表现了打击乐对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及团结合作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小型打击乐器 音乐课堂教学 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可以说这是最古老的乐器种类,西周音乐家伶州鸠第一次用“八音”来按照材质归类所有乐器,其中的“木”和“革”都涉及到打击乐。除了锣鼓类的节奏型打击乐器之外,云锣、钟、磬等可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造就了古代打击乐器的辉煌历史。音乐院校中有专设打击乐这一专业,并且现阶段小型打击乐已逐渐普及到普通音乐课堂当中。

一、了解“自己”

(一)、小型打击乐器运用的意义

    小型打击乐器便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小型打击乐不仅容易学,而且容易演奏,表现力丰富,能够突出音乐特点,学生兴趣强且合作性很强。在当代的音乐课堂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小型打击乐能教学生手脑耳同时使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对教材深度分析,通过教学目标,有计划地选择适宜的乐器。如果一首乐曲加上了声势、动作和打击乐器,这首乐曲会变得很丰富,并让学生多方面理解作品。

小型打击乐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音乐教师从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出发,通过打击乐器需要动手动脑的特点,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一堂课40分钟,特别是音乐课,让学生一直思想集中听唱会有难度,因此加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型打击乐器,让音乐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小型打击乐器可训练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听的习惯。音乐中除了唱最重要的是听。当一个学生忽略听觉,他等于失去了一半的音乐才能,除了音高对学生的刺激之外,音色是最能体现听觉判断的。这样良好的习惯可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加快自身全方位发展。

 

(二)、课堂中小型打击乐的运用实践

    音乐教学内容的不同,音乐形象的不同,伴奏的效果也不同,因此选择的打击乐器也不同。相对于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来说(木鱼、双相筒、拍板),声音短暂明快的的乐器适合欢快、节奏紧凑的音乐;而有延音及声音悠远的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适合音乐风格优美的乐曲;而喜庆的歌曲适合用有延音且声音较大的小钹、小锣。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乐曲所对应的音乐情绪,等学生能听辨乐曲和乐器音色后再让学生选择。

笔者认为小型打击乐器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合作与拓展
   
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所有教学环节以及所有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般小型打击乐的使用在课堂的拓展部分,当教师在学生演唱或欣赏乐曲结束后以打击乐器作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加强与反馈。

小型打击乐器很容易进行合作训练,学生在选择了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乐器或者选择了一种音乐形象不同种类的乐器,必须考虑多人合作的形式,其中怎样分配,怎样合作需要学生自己商量与分配。

案例:

《剪彩波尔卡》中波尔卡节奏是两个八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组合,也就是ti ti ta,情绪是欢快的,速度的较快的。在这首欣赏曲目中给学生再一次强调波尔卡节奏型时,除了拍手跺脚的声势以外可以用打击乐器来加强学生对乐曲重点节奏的理解。首先让学生选择乐器,如果学生选择了散响类和延音类乐器,证明他并没有理解乐曲。波尔卡是一首二拍子舞曲,人们在随音乐起舞时,节奏点是十分鲜明的。因此学生在选择乐器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才能准确地将打击乐器融人进去。

学生可以选择双相筒、或者响板这一类的乐器给乐曲伴奏。简单一点可以让一位同学手持一样乐器演奏,复杂一点可以让两位同学选择不同的乐器依次演奏,训练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再者,在这首乐曲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为整首乐曲加上打击乐。例如第一主题第一段的四个乐句,可先提炼出前三个乐句为长线条乐句,而第四句是典型的波尔卡节奏,音乐形象有所不同,那么选择的乐器也有所不同。长线条音乐可选择串铃、铃鼓、碰铃等延音及散响乐器,而波尔卡节奏型还是沿用瞬时音响的打击乐器。

这一类的伴奏方式在教学的一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到学生听觉熟练后,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乐器演奏,提高学生的自助创编能力。

    2、识别与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堂中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听力以及对声音的判断力。因此除了听辨音乐情绪和音高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来训练学生的听力。

案例:找戒指

这是一款很适合课堂的小游戏。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具为一枚玩具“戒指”,所有种类的打击乐器。由全班同学(除去一人外)一起将戒指藏于某个角落,而那一人负责找到它,找寻戒指的方向完全去取决于藏戒指的所有同学的提示。因此教师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与学生规定好不同音响效果的乐器所对应的方向。如:当你听到金属类乐器,你应当向左转,当你听到散响类乐器应该向后转等等。教室内的同学将不规律地拿着各种类型的打击乐器,而寻找戒指的同学将根据提示行走、改变方向、寻找,直到找到戒指为止。

这项游戏中学生没有讲一句话,完全靠的是听觉。拿着金属类乐器的学生发现寻找同学需要左转时反应应该发出声响,而寻找的同学必须一边辨别乐器的种类一边反应出行走的方向。学生在对未知的事物好奇寻找的同时还在努力思考辨认打击乐器材质的不同,可谓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体现:在玩中学。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直接运用打击乐器,第一种是将乐器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相对第二种较难,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可将两种形式配合使用,第二种(找戒指)是为第一种形式作基础准备。

 

二、了解:“自己”和“他人”

(一)、教师对音乐作品分析不够透彻

小型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当中是很好的体现课堂气氛的环节,但是并不是所有歌曲都适合打击乐的加入。教师应该事先对音乐作品深度剖析,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生硬地将这一环节加进去。

比如有些作品主要体现的是频繁变化的旋律线条,这一类型的作品就适合手势,动作或者丝巾,而不是用打击乐器来体现。

(二)学生实际演奏操作问题

上文说到小型打击乐器体积小,易携带,学生易理解学得快,但是当学生真正把乐器配到作品中时,教师重点会关注学生选的乐器是否正确,插入音乐的位置是否及时准确。但是会忽视学生演奏出的音响效果是否符合音乐情绪,也会忽视造成之一现象的原因——学生没有把握演奏要领。

在没有严格规范的演奏指导下擅用打击乐器,会造成学生的听觉混乱。他们没有正确的指引和规范,认为只要发出声音就可以了,只会对音乐情绪、节奏捕捉造成反面影响。

例如:碰铃的演奏。在演奏碰铃时,教师应当提前教学生怎样拿碰铃,不可用手掌握住碰铃全部,而是捏住碰铃下部的绳子。并且由于碰铃音色较温和,适合柔和缓慢的乐曲,在敲击时需要注意每个音的延绵长度,音量不宜过大,并且敲击频率不可过于频繁等等。在《好月亮,你走得静悄悄》一曲中,如加入碰铃 ,适合一小节一下,如果一小节两下甚至更多会造成听觉疲劳,不仅不能让音乐更好听,柔和,反而碰铃的声音会过于响亮而盖过音乐声。

(三)学生缺乏合作能力

课堂打击乐器的使用不会集中在一位同学身上,而是一种广泛性的合作演奏,这就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教师不能给学生框定固定音型,因为拓展训练是要以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进行的。

一般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乐器发到学生的手里他们会不自觉把玩,并在大体按要求加入音乐时容易让课堂更加混乱,进而影响基本的课堂纪律。在合作时,学生的好奇心让不自觉地发出本不应该发生的声响,然而在没有强调合作的前提下,他们容易自顾自己,乱敲乱演。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型打击乐器合作演奏之前,需要注意:必须在平时课堂当中体现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的学习精神,不强调个人。乐器一定在讲解完毕后再发到学生手里,不然学生的注意力只会在乐器本身上,而不会关注教师讲的注意事项。同时在真正演奏时,教师需要做适当的筛选,毕竟最后需要呈现一首完整的作品,不能控制音量和出现时间的同学需要另外的训练。   

最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说到: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学习音乐领域。在这一领域下,它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小型打击乐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打击乐器的简单训练,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多方面发展训练。但是奥尔夫也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去表现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以上打击乐器的音色、效果体验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和创造,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学习音乐中脑动、心动、体动。

通过愉快的打击器乐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性、外延性以及形象性思维,提高创造力,让小身体创造大力量,当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到音高、音长、音色、音量的不同时,他已真正了解了音乐。

三、了解“自己”和音乐 

 

【参考文献】:

1、《浅谈音乐课堂中打击乐的运用》张尔平 宁夏幼儿师范学院 《快乐课堂》

2、《谈小型打击乐器教学》曹静 《创意课堂》

3、《浅谈课堂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堂实践中的运用技巧》谢颖 《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二期

《小学音乐课堂“器乐课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