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788
post:486788

语文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发布时间:2016-02-26 09:15
  • 作者:乔晓丽
  • 点击量: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即教师课堂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教育中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教师话语。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较强,故而对教师的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有效的话语也成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观看纪念斯霞老师的“斯爱百年,薪火相传”的九堂优秀课例,进行了小学语文老师的有效语言的对比性研究。将教师话语分解为讲解、提问和反馈三部分的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充实为导入过渡、知识讲解、提出要求、提问问题和评价反馈五部分。通过对低中高年级的骨干教师的录像课中不同话语的占用时间的研究发现各种话语所占的百分比。这九堂课分别是高利源执教的《狐狸和乌鸦》、李菲执教的《猴子种果树》、潘燕执教的《狼和小羊》、吴玲执教的《宋庆龄故乡的樟树》、张明娟执教的《石头书》、刘淑洁执教的《金子》、曹海勇执教的《写给家乡孩子的信》、宋尚琴执教的《诺贝尔》和鲁卫红执教的《装满昆虫的口袋》。彭亮,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师话语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低中高年级各选三位上相似内容的骨干教师的语文课。本研究将低年级的三堂课分别记作“A1”、“A2”和“A3”。中年级的三堂课记作“B1”、 B2”和“B3”。高年级的三堂课记作“C1”、“C2”和“C3”。 
   首先,本研究参考我国香港中文大学的 Amy Tsui
其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Jerome Segmour Bruner)的提问设计模式(即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和评价水平提问),来了解各年级提问的各种问题的比例,由此推断各年级培养孩子能力的趋向。
最后,根据笔者课堂观察,记录九位骨干教师的部分经典片段,关注其语言特点,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及评价的细节,来补充前面测得的数据以外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不同课堂实录的文字材料进行编码,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话语的有效性。表1-3主要体现低中高骨干教师各种话语所使用的时间及平均值在总话语中所占的比例。表4为不同年级老师所提问的不同种问题的个数。案例分析乃是笔者从观察课堂实录中直接截取。
二、研究结果
(一)关于各种话语的时间分析(分)
表一低年级骨干教师的各类话语占用的时间及平均值所占的百分比
 
导入过渡
知识讲解
提出要求
提问问题
评价反馈
A1
1’
3’(7’)
3’(12’)
2’(8’)
4’
A2
1’
4’(8)’
2’(12’)
2’(9’)
2’
A3
1’
5’ (6’)
3’(9’)
1’(12’)
3’
average
1’
4’
2.7’
1.7’
3’
percent
8
32.3
21.7
13.8
24.2
                                                (括号内容为学生活动时间)
表二中年级骨干教师的各类话语占用的时间及平均值所占的百分比
 
导入过渡
知识讲解
提出要求
提问问题
评价反馈
B1
1’
2’ (5’)
1’(10’)
3’(14’)
4’
B2
2’
1’ (4’)
1’(8’)
2’(17’)
5’
B3
1’
2’ (3’)
1’(9’)
2’(18’)
4’
average
1.3’
1.7’
1’
2.3’
4.3’
percent
12.3
16
9.4
21.7
40.6
(括号内容为学生活动时间)
表三高年级骨干教师的各类话语占用的时间及平均值所占的百分比
 
导入过渡
知识讲解
提出要求
提问问题
评价反馈
C1
1’
2’ (3’)
2’(15’)
2’(10’)
5’
C2
1’
1’ (2’)
2’ (14’)
2’ (11’)
7’
C3
0’
1’ (1’)
3’(12’)
1’(14’)
8’
average
0.7’
1.3’
2.3’
1.7’
6.7’
percent
5.5
10.2
18.1
13.4
52.8
(括号内容为学生活动时间)
从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每个年级的导入过渡都非常简洁,知识讲解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而且内容从知识的讲解变为知识的拓展。提问的问题也随着年级的增长由知识性、理解性的问题转化为较有概括性的应用分析类问题。但是朗读是低中高年级都占有重要比例的一部分内容。低年级老师的范读比较多,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由范读转为引读,最后多化为学生个体有领悟的朗读。
2、在所有话语中,无论哪个年级,提出学习的要求都占据其中的重要部分。老师的要求准确、有效。当然,不同年级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主要要求是读准词语,读通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中年级的主要要求是读懂课文,能找出自己需要的内容;高年级的主要要求是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批注并交流批注的内容。
3、无论在哪个年级的课堂,孩子的自主活动时间都占据主要的部分。低年级主要是孩子练习朗读,中年级主要是通过朗读自主回答问题,而到了高年级则变为个人理解、小组合作及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无论那个年级,孩子都能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
4、在知识讲解、回答问题等方面体现出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如果有孩子能够讲解的知识或能够解答的问题,那么一定是由孩子做小老师来讲解、回答。老师此时的任务是讲解在孩子不懂之处,补充一定材料来加深孩子的理解。当然,问题的设置也是老师的智慧的结晶。
5、无论是哪个年级的老师,都特别在意孩子学习情况及发言的反馈。评价语都能够有效提出学生发言的关键点或优缺点,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的发言有所提升!在低年级主要反馈的是词句掌握的情况,中年级偏重于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反馈,而在高年级则是个人理解的一种升华。
(二)关于提问类型的分析(个)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知识水平提问
8
5
10
5
6
4
3
2
4
理解水平提问
5
6
9
10
12
14
5
6
7
应用水平提问
1
2
1
1
2
2
3
3
4
分析水平提问
1
1
2
1
2
3
4
综合水平提问
1
1
2
2
1
3
评价水平提问
1
2
1
2
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对于低年级孩子,教师提问以知识性和理解性问题为主,但每课都至少有一个拓展问题。中年级主要以理解性问题为主,但已经开始提问一些需要思维分析的综合性问题。高年级则以需要综合思维的问题为主,让学生能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并就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的难度可以说是在逐渐增加,每个年级都有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训练的问题。而随着年级的增加,老师的问题越来越有整合性,也会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孩子也更能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别人的回答。
三、研究给我们的思考
(一)提高自身修养,研读教材和课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社会知识、适宜的教育理论及对教材的通透理解。只有有了这些深层的积淀,尤其是对新课标及小学教材的了解,才能在不同年级提出合适的学习要求,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够做到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及时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最恰当的指导,才能够担当课程中要求的各种角色,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二)引导自主活动,让孩子成为主人
内尔·诺丁斯曾说,课堂教学“真正重要的是给所有的孩子提供机会,使他们投入到某一些活动”,而这些机会就是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发现和创造的机会。这些骨干教师的课堂无疑展现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对话型课堂,是由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展开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主动建构和思考质疑,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及启发学生。因此,巧妙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引导其主动探索、怀疑和批判,让师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语文教师来说十分必要!
(三)恰当使用评价,巧妙点拨促成长
从各个年级的教师评价语所占的比例来看,评价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在呼唤赏识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对学生行为的肯定、鼓励,以便唤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完成优良行为的愿望,给学生增添信心。其次,作为老师,评价语更应该就学生的回答予以提升和补充。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语言要做到既能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能虚心、愉快地接受。对于正确的观点,老师的评价语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想法,或进行简单的概述!良好的评价语能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清晰,便于因材施教。
(四)合理配置问题,引领孩子成长
从九位骨干教师不同的问题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具备的,这也就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必须要有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提升。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也是螺旋上升的。关于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力求要精,能够引起绝大多数孩子的思考,有利于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当然,理解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要构成,毕竟让绝大多数孩子的语文修养的提高是我们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