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759
post:486759

赵强群 数学 让生命的灵动充满数学课堂

  • 发布时间:2016-09-05 10:45
  • 作者:赵强群
  • 点击量:

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有着一张沉闷严肃的面孔,一个令人窒息的氛围!如何让生命的灵动充满数学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如何才能只充当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互动、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让生命的灵动充满数学课堂,让师生真正共享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       设情境,动感官

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更侧重的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合理创设有利于学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让孩子尽情地、主动地去发现、研究、探索数学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1、在拼搭中互动

实践是认知的源泉,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学生的各种感官就会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认识指向标》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指向标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将各种校园设施平面图片加以拼摆,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学生动手动脑,拼出了各种方案的校园平面图,并向大家介绍了这样设计的理由。这种拼摆作业,既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在操作中互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如在讲授“有趣的拼搭”时,让学生先拿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搭一搭,在搭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搭,球最不好搭,圆柱竖着搭容易,横着搭不容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平面,所以容易搭,球的面是曲面,所以不容易搭,圆柱的平面部分容易搭,曲面部分不容易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人互动。教师除了凭借自身行为进行教学外,还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传送教学信息。如教学“认识指向标”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游玩动物园”的情境,如下图:


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中设计游玩线路,设计好后,请他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设计线路。让学生通过人交互,激发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当然,教学中教师还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操作、实验、调查,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活动中,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消极、接受式学习为积极的互动、探究式学习。 

二、引交流,激思维

数学课堂上的交流它包括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师生与教学手段间的交流。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交流的情景,让学生思维在交流中活起来。

1、在尊重宽容中,保护学生想交流的冲动。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只有学生头脑中产生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他才能在无奇的情境中觉察到不寻常的事情,才会产生提出问题来与人交流的冲动。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条小河的平均深度是1.3米,一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3米,他能安全的过河吗?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不能过,这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他说:“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乘船过河呢?”。“你问的真好,想象力很丰富,在生活中我们都是乘船过河的,如果没有船,他能过吗?”老师及时的给予了评价。在这里,老师的尊重与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轻视、嘲讽孩子们可笑的问题或肤浅的看法,甚至宽容学生有时不听命令情不自禁地尝试;要宽容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与老师不一样的做法,尽量保护学生想交流的冲动,让学生在宽松、坦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思考,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大胆地实践,放心地交流。

2、让学生能自由地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交流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齐合作,解问题

课堂上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间质疑更体现了课堂的合作性,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1、学习交往,练合作。

学生间的交往、合作是否顺利、融洽,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交往合作技巧,可以重点训练学生学会听和学会讲。学会听,包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记住别人发言要点,不随便插嘴;适时用点头、交换目光、和我想得一样等反馈方式激发别人讲下去;没听清楚时,可请求别人再作解释。学会讲,包括要围绕讨论的主题讲自己的想法;讲之前要有所准备,讲得完整、简洁;讲时嗓音要适中;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自己讲(操作)时要注意给别人留有发言(操作)的机会。

2、设置障碍,促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创设条件,勤合作。

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友好合作做实验,热烈讨论辨是非,学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交往、学合作的过程。为其今后一生种种可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共享受,悦学习

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让人感到快乐。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持续发展,面向每个学生,选用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间有差异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想学、愿学和会学,让每个学生至少在某个方面有经常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他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爱,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他适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使每个学生产生我能行的情绪体验。教学中应经常性地设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什么?营造开放的解题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

要使课堂真正的充满活力,教师就应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