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力 谋众志
——记《美丽的园林》一课深入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亲子间的合作、孩子与媒体的合作、与书籍的合作,这样的多方位前置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与伙伴们的交流,则促进孩子更好的溶于群体之中,遇事有商量,培养了学生善听取意见的好品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有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艺术活动,孩子可以积极地利用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技法来参与具有现实意义的“审美”、“创美”的合作。笔者设计了集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为一体的《美丽的园林》一课,在亲历中国古典园林魅力同时深刻感受合作——这样一种具有生命、有力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满足了好奇心,提高了自信心,同时还增强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孩子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与交流。再次凸显了合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关键词:家庭、课堂、社会、合作、园林微景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现行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与之相适应,小学各学科教育应把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使之成为一生收益的持续性学习。美术课堂中的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审美、创美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科本身提炼出会自主学习、会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观点与能力。让学生在学美术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一、研究的意义
《美丽的园林》是苏少版第十二册第十课内容。本课原以欣赏为主,意在使六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园林不同风格。中国园林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而欧洲古典园林讲求形状、色彩和气派,园中的植物几何形图案,分行列队,有序归整,显示人对自然的改造,表现西方文化的高度理性。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印象和理解,笔者从实践出发,经过思考,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成集“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六课时课程。
邀请学生总结园林精神内涵,自主学习,多元寻求素材,模仿真实园林设计,制作出仿真微景观。目的令学生与家庭、伙伴、师长及社会等多重资源“合作”后,筛选出最优的方案,合力排除困难,完成一场与中式古典园林园林类型、特点上的“思维碰撞”。在亲历中国古典园林魅力同时深刻感受合作——这样一种具有生命、有力量的学习方式。
二、 符合实际,可行的多元合作
学生求知欲旺盛——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或新技能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求知欲加完美的注意力,会让孩子拥有无穷的学习动力。而家庭就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
在下一堂美术课前,透露即将开始的课时任务或者是部分具有“诱惑”思考的提示,孩子们通常会表现出夸张的感兴趣,有的会把自己的理讲解给其他小伙伴听;有的则记在本子上,等回家揭示答案。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接受问题,总之一种想知道、想表现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已经有了,不怕下节课上没答案。
例如在上《美丽的园林》一课前,提示性问:
“你可以分辨出中式园林,西式园林吗?”
“我国的四大园林分别是?”
“园林中必备的元素有哪些?”
1、 “园林游记”——实践中的亲子合作
在学生学习了解中西方园林内涵、特征后,带领学生以图片欣赏的形式较为细致的分析园林组成元素。中国园林建筑主要分南北两派:南方园林——苏州园林为代表,如拙政园、留园等;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而扬州园林综合了南北园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如:个园、何园等。
园林,寄托着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一代代人寄情山水,渴望与自然融合的理想。然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想对园林有更多的直观理解以及掌握各园林元素的学科知识,家庭间的亲子合作这时便显得尤为重要。和爸爸妈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园林游记”!

中国古典园林包含的元素众多,红花绿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环绕其中,象征着园主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品格。笔者在设计《美丽园林》一课前,专程向专业人士咨询真实的绿地、园林建设项目所需的规划手续;模仿出适合小学生的“园林设计书”。 如下:
学生与家长置身园林中时,可以有目的地针对“园林设计书”内容进行探究、讨论、学习、填写。这样一来学生和家人便又可以在散步的同时进行简短的知识性对话;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选择百科类电视节目等来做相关的“预习”,进一步扩充对园林基本元素(建筑、山石、绿植、水体等)的了解。比如,亭子的分类、桥梁的分类及园林桥梁的常见构成;地面植物、灌木、乔木的品种和特性;水体布局等专业知识。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既生动又深刻,具有生长性的学习方法。并且真正实现多学科交融。
以下是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图片:

这样既不费太多的时间又能满足孩子求知欲的活动,其实是一次次亲子间的合作、孩子与媒体的合作、与书籍的合作。这样的多方位前置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2、“快乐对话”——交流中的友间合作
让我们来看几段学生们的对话:
片段一:
李同学:“我们组全是大石头,没有小石子怎么办啊,铺不起来路。”
周同学:“我觉得弄碎的蛋壳,铺在设计好的路线上,可以模仿石子路的效果。你们认为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卢同学:“哎,这个创意好!你看这个像不像桥?(家中的仓鼠的爬行玩具)将它弯过来像不像?”
王同学:“像,像!我家鱼缸里还有几个亭子!明天我可以带来。”
片段二:
陈同学:“我觉得绿植要有高低。深色植物可以放低,淡色可以放高。在小亭子、河、路边配浅色矮花比较合适。 苔藓就可以做草地的效果。而且苔藓很好找。”
陈同学:“嗯,用榔头砸碎装潢剩下的白色大理石,将碎石洒在土上作石子路。亭子侧边用捡来的 稍大块石子,带苔藓的那种,叠放起来,应该好看很多。”
戴同学:“我觉得你要试一试,我原来池塘有两套方案,1、是用蓝色颜料涂2、用真水。后来想想用真水不太现实,所以就改用蓝色丙烯颜料,在浅蓝颜色上抹上几笔更深的蓝色,这样就像激流,更有层次感。你看,嘿嘿!”
众人:“哇,好棒!”
翁同学:“陈思行,你把将石头层次不齐的摆放,堆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假山更逼真,更能显出假山的自然感。”(此石头在雨花台春游时挖出)
方同学:“来来来,我这里有楼下花坛里捡的枯树枝,有没有园林盆景、根雕的感觉!”
您是不是觉得孩子们聊得特别精彩!创意也是一级棒!
以下为学生课堂合作照片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美丽的园林》这课的制作环节中,安排4—6人一组,目的是各司其职,按照本组园林式样及功能,分工协作,彼此照应。在深入的前置性学习、以及充分的材料准备后,每组学生都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自己观点、补充评述、发现问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帮助相对弱伙伴,相互帮忙完成任务。在制作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到每一个小组,问询、建议、参与制作。生生交流有序、师生合作愉快,课堂气氛既融洽,教学目标容易达成。
在校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遇到事情有商有量,培养了孩子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使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习惯,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3、“学以致用”——成长中的拓展合作
小学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可以说是为人类审美、创美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利用多种途径传播美术知识,传播民族美术文化是其学习最终的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在户外活动、各大美展、社区建设等具有社会性质的活动中,孩子都可以积极地利用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技法来参与“审美”、“创美”的活动。像青奥百米画卷的绘制活动、小学生安全逃生线路绘制活动等等。孩子们就完全可以利用学到的美术技能一展身手,与社会、更多的团体合作互动,增多见识、增强自信。
学生感受:
周同学: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四双手一齐合作,工程似乎变得简单多了。绿植的颜色要丰富,最好大小、高矮不一,这样层次分明。
王同学:我们有过矛盾,有过困难,当园林完工时,我们看着自己的成果都欣慰的笑了,我们是最棒的!
周同学:这次不仅锻炼了我的想象力,并且告诉我齐心协力的力量,只要共同努力,定会成功!
滕同学:我亲身感受到了团结与宽容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放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可贵的。
夏同学:感谢同学和老师给我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展示,我深感团结的力量!
葛同学:组里顽皮的同学改观很快,组员们之间的和谐赶工让我很感动。团结力量大,“三个臭皮匠”也能“顶个诸葛亮”嘛!小伙伴们,加油!
吴同学:小组中的人员几乎节节课间都跑去浇水、软土、修补、增添,工程中没有人叫苦叫累, 在此真心感谢老师和同学给予我们的支持。我一定不会忘记这场经历!
家长感受:
中国园林是以再现自然环境为目的,在小的环境里把自然和人工要素加以融合,主要元素有山、水、植物、道路、建筑等,通过意境来表达人工合成的自然环境。此次同学制作的园林微景观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园林的表达完全符合园林的要求,首先选用紫砂泥做底材,表达了泥土的色彩和质感,草粉表现绿地等植物,用干花的枝和花展现景观树木,用白石子铺装道路、河岸、做假山显得整洁清爽,用蓝色水彩或锡纸做河水显得那么逼真,最后用模型作为建筑,把园林的各种元素充分展现出来,各种材料的搭配比例显得很协调,最终的目的展示了园林的意境。这次他们的合作还是很成功的!
综上所述,培养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多环境、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因此,转变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像、充满乐趣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合作学习氛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尤为重要。而这一切的实现与教师的观点、家长的关注、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合作学习人人适用、时时适用,让学生们在小合作中有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