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681
post:486681

一个新语文教师视野中的课堂“插嘴”现象

  • 发布时间:2016-09-07 16:24
  • 作者:姚萍
  • 点击量:

一个新语文教师视野中的课堂“插嘴”现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萍 内容摘要:学生上课“插嘴”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也困扰着许多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历来人们对课堂“插嘴”现象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课堂“插嘴”是对老师的极大不尊重,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一种表现,特别反对课堂插嘴现象;另一种意见认为学生“插嘴”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说明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和想法,支持学生上课“插嘴”。那么,小学低年段的课堂里,孩子到底为什么喜欢“插嘴”呢?“插嘴”对于课堂教学只能是妨碍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的“插嘴”变成课堂有效的资源呢?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和亲身经历来对课堂“插嘴”现象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插嘴”带来的困惑 插嘴原因探析 微改变 刘洪超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插嘴”进行了定义,即:课堂中,正当教师精心讲课、学生认真听课时,经常遇到个别学生毫无示意突然提问,或别人发言时未经容许就插话,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插嘴”。初为人师的我在遭遇了课堂各种“插嘴”现象并且整顿无效后,开始深思这个问题,希望能够理清头绪,找到连接“插嘴”和课堂秩序的桥梁,把课堂“插嘴”现象转变为有效的课堂资源,从而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 缘起——课堂“插嘴”让初为人师的我深为苦恼 说起课堂“插嘴”现象,教师们都不会陌生,而且都会有一肚子苦水倒不出,而对于还很缺乏课堂应对机智的新教师来说,面对课堂上学生的频频“插嘴”现象,更是苦不堪言。举几个例子: 案例1: 教学《这儿真好》时,课文上到一半,一个小朋友突然发问:“老师,既然说是荒岛,为什么小熊能活下来呢?后来小熊要去种树,小树苗从哪里来的呢?小鹿、小猴是怎么到达荒岛上的呢?”一系列问题问得我不知所措,课堂陷入一片“对呀,为什么呢?”的疑问中。 案例2: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篇课文叫《蚂蚁和蝈蝈》,在教学第一句话“夏天真热”时,我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夏天的感觉,我请起来的第一个同学说:“夏天太阳晒得特别热。”这个同学话音刚落,一个孩子插嘴道:“夏天可以吃西瓜。”“夏天可以吃冰淇淋。”许多学生开始迫不及待地说,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中。 类似的“插嘴”现象经常在课堂上发生,作为新教师的我还很缺乏应对机智,学生一“插嘴”,常常打断了我的上课节奏和思路,而我又不能将学生的“插嘴”很好地化解,于是经常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一方面,我想保留学生爱发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对课堂秩序经常被打乱深为苦恼,如果在家常课上允许学生插嘴,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那么可能会促成他们养成爱“插嘴”的坏习惯,在公开课上岂不是会闹笑话,领到巡课听课时也许也会对这样没有秩序的课堂不满意。 二、 初探——决不让课堂再“七嘴八舌” 小学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提问,学会举手发言都是老师特别关注的,在经历学生种种“插嘴”的苦恼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好好“整治”一番,我建章立制规定不允许在课堂上“插嘴”,一定要举手发言,于是采取了以下措施希望改进课堂“插嘴”现象: 1、反复强调“要发言,先举手”的规则,带着大家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有学生插嘴后,就带着全班学生再把规则重复一遍。 2、共同约定课上插嘴超过三次扣除一次奖励。希望通过扣除奖励的方式让喜欢插嘴的孩子能够有所克制。 3、老师对于“插嘴”的孩子置之不理,通过冷处理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老师不喜欢上课“插嘴”的现象。 在确定好整顿方法后我就开始实施,经过一段时间,课堂上“插嘴”的现象果然少了许多,课堂安静了许多,上课节奏也流畅了许多,一堂课总算能够按照我的设想圆满地上下来了,我心里颇为高兴,可是渐渐地,课堂又产生了新问题,上课爱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有质量的发言次数越来越少,课堂逐渐变成了我的“一言堂”。细思之,是我的几项规章制度让学生害怕发言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更有个别喜欢“插嘴”的孩子为了不再“犯错误”选择了不发言,同时,以前喜欢“插嘴”的学生上课开始走神,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在我这样的管理下,课堂里变得秩序井然,我好像成了课堂的主导者甚至控制者,同时,课堂也变得静悄悄,没有了以往的热闹和活力,爱“插嘴”的学生往往思维也比较活跃,在我这样的“打压”下,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力。看来,对待学生的“插嘴”现象,我应该更理性,不能片面地一味制止,而是要正确看待。于是,我开始细致研究学生的“插嘴”现象,和老师和学生对话,分析原因,试图找到连接“插嘴”和课堂秩序的桥梁。 三、 探索——学生为什么爱“插嘴”? 历来人们对课堂“插嘴”现象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课堂“插嘴”是对老师的极大不尊重,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一种表现,特别反对课堂插嘴现象;另一种意见认为学生“插嘴”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说明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和想法,支持学生上课“插嘴”。那么,小学低年段的课堂里,孩子到底为什么喜欢“插嘴”呢? 笔者通过询问有经验的老师,参考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 1、爱表现自己。现在的小学生在学前就已经学到许多知识,在入学时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提到他知道的话题,就特别想表达出来,此时他会直接“插嘴”,把自己知道的内容说出来,打断老师的话。 2、纠正同学的错误。在别的同学发言时,当发现别的同学说得不对时,会迫不及待想要纠正错误,于是会不自觉得发出“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这样的声音,打断同学的发言。 3、没有学会等待,缺乏规则意识。这部分爱“插嘴”的学生主要是缺乏上课的规则意识,想到什么说什么,不会等待老师或同学说完以后再回答。这样的“插嘴”现象是最让老师头疼的。 4、渴望交流,管不住自己。有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就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不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急于说话,渴望交流,但是往往又说不到点子上,会把讨论的话题叉开。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多次提醒屡次纠正,学生可能也不太能管住自己。 通过梳理发现,小学生“插嘴”的现象在各个班级都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管不住自己,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急于表达。 四、 再探——微行动,课堂“插嘴”开始转变 “插嘴”对于课堂教学只能是妨碍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的“插嘴”变成课堂有效的资源呢?笔者试图通过一些微行动来改变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1、 微改变之一——给他一个范式,让他规范表达(我有提问、我有质疑、我有补充、我有夸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对于上课爱“插嘴”的孩子来说,教师应该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尊重他们表达的愿望。为了尽量减少“插嘴”对于上课秩序的影响,我和学生共同约定了一个发言的提示语作为范式,从而引领课堂发言更加规范。 经过思考,我和同学们共同约定了发言前的提示语为:“我有质疑”、“我有提问”、“我有补充”、“我有提醒”、“我有夸奖。”当你对老师和同学的话产生疑问时你可以直接说“我有质疑”;当你对课堂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时可以说“我有提问”;当你对老师和同学没有讲到的地方还有补充时可以直接说“我有补充”;当同学发言不对时你可以说“我有提醒”;当你特别赞同同学的发言时可以说“我有夸奖”。这样,让课堂发言变得更加规范,而这几个提示语也给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班上特别爱“插嘴”爱表现的一部分学生渐渐适应了这样的发言范式,班级里“我有补充”、“我有疑问”、“我有夸奖”… …的声音越来越多,更多的学生在发言时更有针对性,爱“插嘴”的学生一开口也不再是“我知道、我知道”或者“不对不对”这样的语言,而是更有针对性,有时学生精彩的提问或者补充还会焕发课堂的生命力,生成更多的学习资源。 举个例子,一年级下学期有一篇课文叫《春到梅花山》,讲的是南京的著名景点梅花山,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南京这座城市,于是想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南京的历史,就提到了梅花山附近的明孝陵,就在这时,班里一位平时不太坐得住认真听讲的小朋友脱口而出“老师,我有补充,南京是明朝的都城,明孝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朝的开国皇帝叫朱元璋,他的孙子叫朱允炆,后来朱棣夺取了皇位。”我不由暗自称赞,于是对他说:“你说的很对,看来你很喜欢读课外书啊,对于明朝的历史这么了解,老师很佩服你!”听到我这么说,他很高兴很自豪地坐了下去,坐姿端正,眼睛有神,这节课听讲也特别认真。要知道,他以前可是特别会“插嘴”,只要是与课文有关的他知道的,都会迫不及待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建立了这样的范式以后,他的补充不再是毫无秩序感的“插嘴”,反而变成了一种课堂资源,丰富了课堂内容。 再举一个在教学《雨点》一课时的例子,一个平时很爱表现自己同时也很爱“插嘴”的学生说:“老师,我有补充,我还知道一首写小雨点的小诗,想背给大家听。”于是我让她背诵出来,她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其余的学生也听到了一首关于雨点的诗。 建立这样的范式,师生之间都自觉把之前的“插嘴”现象默契地认为是有序发言了,而且班级发言秩序总体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 2、微改变之二——给他一个“舞台”,让他充分表达(给小白板,时间、机会,不受限制) 传统课堂上通常都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探讨问题,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更提倡学生在课堂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师生甚至生生之间共同探讨交流的模式,可是课堂时间有限,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对于随便“插嘴”但是又没有说在点子上的学生,教师很难每次都给出机会让他畅所欲言。 那么让他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写下来怎么样呢?当他有问题要问时,可以不急着问,而是写在纸上,有必要还可以举起来给老师看到,老师可以根据他的问题来作出调整,是否停下所讲内容来进行调整。也可以在课后再和老师交流,教师还可以再利用下节课对有价值的问题给出时间和大家探讨。 这样的方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的舞台,不受时间和发言机会的限制,也便于保存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而不是让问题或者想要交流的话转瞬即逝。 3、微改变之三——改变学习方式(两个上课片段对比) 究其根本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插嘴”的主要原因还是特别想表达自己,传统上课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因此,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更多地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同桌交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和权利,这样也可以减少学生因为缺少说话机会而“插嘴”的现象。 在进行《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动词教学时,第一次试教时,我设定的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使用动词的准确生动和富有变化。教学步骤是:(1)、圈出动词。(2)、 想一想“为什么不能都改成“飞”?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思考后我指名学生回答,以下是教学实录片段: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几个动词不能都改成“飞”呢? 生1:不是用同一个动词,有变化了。 师:你说的真对,句式显得有变化,不单调。 生2:穿过树林比飞过树林好,因为…… 没等这个学生说完,就有学生“插嘴”说道:蝴蝶飞不高,所以要从树林中间穿过去。 另一个学生接嘴问道:蝴蝶怎么飞不高呀? 又来一个:蝴蝶不是飞得挺高吗?到底能飞多高呢? …… 我立刻止住,对刚刚第一个“插嘴”的学生说道:你说得不错,树林的树木都很高大,蝴蝶很难飞上去,要从树林中穿过去。所以“穿过”比“飞过”更准确。 经学生一插嘴,我把原本想让学生说出的用词“准确”性说出来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交流中生成的效果。 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将这一步骤改为小组合作交流为什么“穿”、“越”、“赶”不能都改成“飞”?等学生交流完以后再指名回答,效果就好很多,没有学生再“插嘴”,因为在交流时,学生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想说的话得到了释放,也会比较愿意听听别人的说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时会更注意听。 师:经过大家的交流,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这几个动词不能都改成“飞”呢?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用不同的动词会更好,这样读起来有变化。 师:“穿过”比“飞过”好在哪里呢? 生2:树木很高,蝴蝶飞不上去,要穿过树林。 生3:用穿过更准确。 师:你说得真对,蝴蝶是怎样的“穿过”呢? …… 通过对比发现,小组交流增加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发言机会,减少了“插嘴”的概率。虽然只是微小的改变,但是在足够多时间的孕育下,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经过这样的初探、思索、再探,我发现课堂“插嘴”现象背后有很多值得教师去研究和发现的问题,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插嘴”的背后可能都有不同的原因,每一次“插嘴”也都具有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如何加以引导,如何在应对时更加机智,从而让“插嘴”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让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洪超《学生“插嘴“——激发课堂生命力的源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年12月P17
下一篇:孟凡栋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