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绘画也是孩子们展现自己天性的一种媒介,可当遇到班级孩子们的绘画及动手能力较弱,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画画都是处在构图很乱,涂色糟糕,画面表现不出本节课的内容时,教师该如何提高整个班级的绘画能力呢。中年级的美术课程的设置讲授都是适应现阶段孩子的现有知识,但有时课程上显得比较乏味,相较于低年段孩子的课程要难一些,中年段的孩子有些基础未打好,这一递进会让他们失去信心,但是这个过渡阶段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必经的过程,要让孩子重新对美术课有兴趣,这是中年级美术课要接解决的头等大事。
关键字:美术、兴趣、中年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满足孩子们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充分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力及动手动脑的能力的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上课生动活泼的导入,多练多讲抓住要领,注意评价技巧,让孩子更加自信,加强家园共建,培养孩子的自觉能力,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用画笔记录生活,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限制他们的发现和表现形式,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成长,对美术产生乃至终身的兴趣。
中年级的美术课程的设置讲授都是适应现阶段孩子的现有知识,但有时课程上显得比较乏味,相较于低年段孩子的课程要难一些,中年段的孩子有些基础未打好,这一递进会让他们失去信心,但是这个过渡阶段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必经的过程。要让孩子重新对美术课有兴趣,这是中年级美术课要接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多样课堂,重拾兴趣。
绘画也是孩子们展现自己天性的一种媒介,可当遇到班级孩子们的绘画及动手能力较弱,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画画都是处在构图很乱,涂色糟糕,画面表现不出本节课的内容时,教师该如何提高整个班级的绘画能力呢。也许孩子们每次上美术课,并不是那么高兴也许会说,又是画画呀。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著名心理学家王硕和邢远翔在《做自己的医生》一书中写道: “凡事皆有度,如果人体长期体验某种情绪绘画能让孩子们的心灵变得多彩多姿,能拓展孩子的想象。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知道孩子如果不喜欢一样东西时,就会有抵触情绪,我首先的目标是提高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对美术课没有抵触情绪,接着改变策略让美术课堂多样化。
1、巧备课抓重点,降低课程难度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我们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导课的成败直接制约着后续教学的效果。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使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
孩子都喜欢容易事物,有些课程难度高,如果在教学上还不注意降低难度,孩子是很难接受的,这时候好的范画引导会事半功倍,以画人为例,画人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难,因为人物的特点丰富,低中高年级都有画人物课程,虽每个阶段对画人的要求不同,但几乎每一课绘画上也都要涉及到画人,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难点,较低年级的人物,中年级的人物的动态变多了,造型也丰富了,如何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画人,这也是老师要思考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选用简单的方式去组织教学,即图形法:先画火柴人,再将单线变双线。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画人,在教学中做范画时,有意识地突出重点,问题便可以解决,如:《花灯》这课,因为要画人物看灯时的状态,就可重点学画仰面人(图一),《风》这课时,因为借物画风,所以重点画被风吹起来的人,从发丝,衣物,表现风吹动的感觉(图二),《风筝》这课又是以动态人物为主,则让孩子们重点学习画奔跑中的人(图三),等到上《干干家务活》这课就结合课题重点教孩子画背面人,低头的人,站立炒菜的人,并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想法变化手中道具画干家务活的人(图四) ,有了这些课程的积淀,孩子画人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巧设计多反思,丰富作业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美术作业形式,不是以单一的作业本模式,而是采取更多的创意作业,如表演类,操作类,让每一个孩子拿出来的不再是作业本,而是作品集。在这一年从教三年级的过程中,我开始结合教材创设了许多的创意作业。在第一学期学习《皮影戏》时,以往教学时这一课几乎会被忽略,只会以欣赏课出现,我却把这一个设计成三种类型的创意作业,第一课孩子们用水彩笔画皮影(图五),第二课我巧用暗扣(图六)让孩子们学做皮影(图七),用暗扣来连接人物头、颈、肩等关节处,让人物可以灵活地动起来,最后一节课为了让孩子感受制作后的快乐,我便让孩子们表演了皮影戏(图八),这些课程每一节课都让孩子们特别高兴,课堂上无比欢乐,孩子们自编自导的剧本,有旁白,有主角和配角,表演得十分精彩,也是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创意作业的快乐,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到了三年级的下学期,创意作业也在我教的班级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课程上运用起来,迎来了许许多多的惊喜,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也越来越喜欢美术课。三年级的教材中有好几课都是用电脑用软件来画画,《换种工具>>这一课就选择了电脑让孩子来画,这课就像鸡肋,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备课时,我突然想到对于美术教学来说,除水彩笔之外,并不是只有电脑才可以画画的,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物品,植物等都可以来画画,很多艺术家会选择用稻谷,棉花,毛线,树叶,花卉等来表现画面,让画面有不同的美感,但是这些材料不一定适合孩子们操作,我把每一样的材料都细细推敲,发现适合三年级现阶段的孩子的有四种材料,毛线,棉花,树叶,花卉,它们因为自身不同的特质与肌理,所以适合表现不同的事物,比如棉花适合表现动物的皮毛,树叶能表现各种姿态,花卉因为它自身具有的颜色和立体感适合做人物的裙摆,有了这些思考,我就开始了这课的教学,孩子们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材料觉得特别新鲜,制作的过程也十分安静,孩子们开心地和我说,我们的作业本都变得是香香的呢。见(图九)
(图九)
长时间的创意作业,让我觉得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怎么让老课上出新感受,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于孩子来说,做教师的我们应当努力,在不耽误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让孩子用课堂仅有的时间里完成作品,得到最有效的感受与体会,谁说一周的课不能有好作品,如果每次的美术作业就像玩游戏,孩子能不喜欢吗?多体会多观察让孩子可以感知生活,也更有利于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力的培养。
二、多练多讲,抓住要领。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直观性较强的造型艺术,直接冲击视觉,更多是通过感官的形象和图像来换起人的情感,不需要过多的理论,练习便变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小学课程当中,美术课一周两节,但是是分开教学的,这样其实很不好,美术教师上课都是要上半节课,半节课练习,可是孩子们往往型还未打好就下课了,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绘画发展,还会让孩子懈怠美术作业而不完成,所以课最好是排成连上的模式,一幅作品孩子也能一气呵成地完成,质量也会有所提高。绘画除了要有兴趣,好的想象力之外,还需要长期的练习,教师可以给孩子多看多欣赏,让孩子了解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让孩子熟悉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相近色等,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点来画背景,在每次绘画之前都和他们一起熟悉、讨论构图,看看如何搭配,画面才会更漂亮,并和孩子一起画画,做到每步讲解,慢慢地让孩子在多次讲解多次熟悉画面的构图及多种涂色手法中得到进步。我认为培养好的绘画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同样的人们如果要欣赏世界之美,追求生活的美,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那么画好一幅好作品,也需要孩子对美的认知,不懂得欣赏美,不懂得搭配颜色,是无法画好作品的,那么就要从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开始,多给孩子欣赏好作品,画家作品,同伴作品,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构图造型、色彩搭配等能力也会慢慢提高。
2、培养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的建立在绘画领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学生将来的绘画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从事何种绘画创作,都要涉及这个问题。中年级很多孩子的绘画习惯还停留在低年段,一幅画喜欢先画局部然后再画整体,这样画出的作品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主题物画得过小,次主题物过大,还会只画了主体物而背景画不下的情况出现,所以我就有意识培养他们构图,画背景,孩子们都不喜欢画背景觉得特别麻烦,大面积的涂色会让孩子觉得累,觉得烦,我便开始研究解决的问题,我将背景分类,不再全体单一涂色,而是变化花样,如:结合点线面(图十),边缘空色(图十三),立体表现手法(图十一)结合块面(图十二)色彩晕染,渐变色(图十四)这些方法让孩子进步很快,画面变得更加丰富美观,也不再单一了。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举一反三丰富画面,从心理上再也不惧怕画背景了。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三、多看多评,提高自信。
在绘画活动中,对孩子的作品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一个绘画技能高低地结论,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孩子的关注和关怀,对孩子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快乐成长。我教的每个班上都有部分孩子美术作品并不十分精彩,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对美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较其他孩子弱,长期画不好对绘画有了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就没了自信,不敢画,每次绘画时不管老师今天画的内容是什么,他们永远都是一样的线条,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找回自信,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1、 放低视角,综合评价
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要求。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和不足,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在进行绘画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用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孩子的鉴赏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最初阶段容易出现习惯性的感情倾向,如老师经常表扬的孩子,孩子也会认为他画的就是好,他被推选的机会就很多。其他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会逐渐降低。所以,应该公平公正给孩子一个正确标准,学习评价。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是完全不一样的。成人所感兴趣和欣赏的画未必是孩子喜欢的,因此,以成人的眼光去判别和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而且每个班,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实际情况来制定评价标准。
2、 静心倾听,给与评价
传统的评价以引导为主,参与为辅,往往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确定一幅画的好坏,使许多孩子的想象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孩子的画不光用来“看”,还能用来“听”。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有表达的乐趣,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例如在画《厨房》这课,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了三条线,一幅一幅开始画,我有些急了,忍不住问她,老师要求一幅画,你怎么把它画成三幅不同的,这孩子有些委屈和我说,我画的是三个不同的房间,我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这个独立的想法让我吃惊。果然画完后,她的呈现的效果是最特别的,因为没静下心倾听,差点冤枉了她。独特的想法让她的作品和其他孩子的不同,这难道不值得夸奖吗?!(图十五)
(图十五)
在孩子绘画活动中我们应注重评价的语言。具体来说,评价首先要建立在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孩子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孩子的作品“离谱”时,更应站在孩子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切莫主观臆断扼杀了孩子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多馈多谈,家校共育。
现代教育认为美术教学是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一方面体现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认识活动;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实践性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教育和发展三方面功能和谐统一的过程。
师生相互作用的实践,不仅要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到教育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完美的美术教学,不能以一节课的结束为终止,而应延伸到课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后内心的真切感受,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对他们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参考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激发起新的学习兴趣,营造起新的学习氛围。
除了在课堂中多多练习之外,孩子在家中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毕竟班上的孩子人数狠多,教师无法手把手教到每一个孩子,而且孩子们的吸收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在课堂的内容没完全消化,这时就需要父母在家可以帮他把所学知识加加工,所以教师也要时常和家长沟通,把每周课程进行反馈,让他们鼓励孩子平时有空就可以练一练,不要求数量,要求质量,哪怕这张画需要画一周时间,这其实也在训练孩子们的耐心,现在网络技术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很多电脑软件都可以和家长联系和交流,比如校信通的短信交流,QQ的图片、视频交流,家长们可以在平台上看见每课的优秀作品,一些较难的手工课我也会拍下视频,家长看到后也可参照辅导。
总之,培养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劳动。美术课是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各个环节的主次与时间,要根据中年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安排设计各个环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想方设法地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符合教学的电教媒体,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意境,诱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绘画水平,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