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研究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自主学习,并带着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在组内、组间、师生、生生交流辨析中形成语言能力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对所要探究的知识进行了独立思考,人人有备而来,为课堂上的平等交流奠定了基础。但是,小研究学习不是将课堂上的问题简单地提前到课前让学生完成,课中进行一些讨论这么简单。
基于课前研究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我们尝试将小研究分为三个步骤: 课前研究――课中研究――课后研究。
一、课前研究
什么是课前小研究呢?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前预习呢?我认为,课前小研究包括了传统的课前预习,但是课前小研究又比课前预习更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它主要体现于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感受、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引入、以至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合作交流的基础是独立思考,基于个体的课前研究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让学生做好这一环节的准备,我们在设计课前研究报告的时候须做到:紧扣教学目标、难度不宜过大、题目适合交流。以生本语文一下课文《森林音乐会》为例:
课前研究:
一、听录音、指读课文3遍。【 】
二、读课后第一题词语和第二题比一比中的字各3遍。【 】
三、读本课字卡____遍、读字卡反面拼音____遍。【 】
四、在书上的生字表中圈出还不认识的字。
你准备怎样记住不认识的字?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
五、这一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六、读课文,想一想:【 】
1、课文中在歌唱的鸟儿有 、 和 。
2、鸟儿们在用自己的歌唱,向大家介绍自己呢。请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
从鸟儿的歌声中,你知道这三种鸟分别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后,自己试着说一说。
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课前研究报告,并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提前完成。它是全课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这项作业的完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课中研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环节是不需要放在课前研究的,这样既可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可以在课堂上现场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堂上老师参与其中的,有着主导地位的课中研究必不可少。
继续以《森林音乐会》为例:
森林音乐会 课中研究
读书要求三:
有感情朗读,读出不同鸟儿的特点。
小组讨论
1、我们小组向大家介绍(黄鹂 啄木鸟 猫头鹰)。(选择一个打钩)
2、从 这句话中,我知道(黄鹂 啄木鸟 猫头鹰)的特点是 。(说一说、可以多个)
3、我为大家朗读课文,大家看我把(黄鹂 啄木鸟 猫头鹰)的特点读出来了吗? (读课文)
在课前,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随着师生、生生交流,课堂便成为了学生平等分享各自研究成果的舞台。随着交流的深入,课堂的进程中设立当堂研究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且会成为课堂讨论的高潮。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组织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不能较好地组织组内交流,那么上一环节――独立自主的研究将会失去意义。
三、课后研究
课后的研究需要具有更大的弹性,因为课后学生的时间、空间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可以让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教学走到课堂外去,让学生在完成课后研究的过程成为课堂的补充,在原有课堂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展现个性。
以《森林音乐会》为例:
课后研究:
自然界的鸟儿还有很多,例如老鹰、蜂鸟、丹顶鹤等,你对哪种鸟儿感兴趣?搜集一些关于它的资料,了解它主要的特点,准备向大家介绍。
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小研究学习,让小研究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也不等于课前前置作业,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让小研究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表现形式,使得课堂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