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我们上语文课时,我们在说什么?语言。师者以语言为桥梁,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教育活动的种种意义都依附于此。
语文教学语言虽然加了两个定语,但本质仍旧是语言,不过是将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定了。它具有语言的普遍特性,同时,它还具有属于语文教学所区别于其他的独有特性,并且后者不能违背前者。
人类不同种族创立自己语言的最根本目的是沟通彼此的思想。因而,语言天然具有准确性,规律性,简洁性,可理解性。仔细言之,就是语言要尽量贴近事物的最本真状态,以可以重复,能够为人掌握的规律组织,在最简洁的句式下,使对方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语文教学语言则是建立在“准确性,规律性,简洁性,可理解性”之上,附加自身特性的一个小小亚种。它区别于其他场景,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如语文教学语言的句式必须更加短小,内容要单一具体,用词朴实无华,句与句之间停顿更长……诸如此类,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师者面对的交流对象是语言与思维能力都要弱许多的孩子。不论语调怎样,语气如何,是否具有启发性等都是为了保证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被接收到。
在课堂上,一师与一群学生对话。当老师的话语强势,占据活动进程的主导位置,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接纳,这便是传授。当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思维能力相当,对事物的看法各有不同,且限于一隅,通过语言的交流使彼此的认知更加严谨完善,这便是讨论。其实,对话的方式就这两种。
也许,有人会提出启发式对话,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所谓启发式对话的目的并不是信息的有效传递,它的目的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以突破原有的范式。既然是用来训练思维的,它就不可能很有时效,这种思维能力的跃迁岂是那么容易?课堂上,若是师者尝试去启发,那结果常常是面面相觑的沉默或一人明白众人糊涂的场景。所以,语文堂课可以有启发式的对话,但要么蜻蜓点水一下,当一个点缀;要么就独立成立一堂课的内容,全力做成一事。
我们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却是如此。语文课堂本就是以传授为主,讨论少之又少,启发可有可无的。这是由师生之间知识储量和思维能力不对等的关系所决定的。给予讨论或启发的话题本身就是传授的变种,因为对话活动的产生原因不是学生原发的,而是师者设定的。换而言之,如果无人提及,学生们可能永远或将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去触及和思考这些话题。此外,如果话题难度低,那么讨论或启发对话的价值意义就不存在了。如果难度过大,学生需要有充足时间去思考来做讨论前的铺垫,而且,不能否认的是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思考,直到最后一刻大脑中依旧空空如也,这样看来,课堂上仓促组织的讨论和启发对话维度较低,最后沦为垃圾时间,并没有起到完善各自观点的作用。“三个臭皮匠”凑在一起,结果出来的并不一定是诸葛亮,更大的可能还是“三个臭皮匠”。量变催生质变,在统计概率上看,那积累的量必然是个天文数字。
归根到底,语文课堂上,我们在说的都是一组一组的信息单元,无论走直线还是走曲线,最后的终点都是同一个。思考只能且必然是个人的事,只有自己知道。被动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开发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冀几堂课下来就能有一个质的飞升,就如同把刚拔完毛的鸭子摆上桌一样。所以,以训练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讨论和启发式对话在有限时间的语文课堂之上,在一对多人的情况下并不值得鼓励。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对方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就像我不知道读到此处你的想法一样,但我想我的信息已经传递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