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附小 程婧婧
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写话要求和素材,为了让低年段的学生在写作初期拥有一种良好的写话情绪,老师们通常会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的开展,随文练笔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此,颇受师生欢迎。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小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提高低年级随文练笔的实效呢?
笔者尝试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采用角色延伸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走出文本,进行随文练笔的练习,达到写作无痕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角色延伸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做了如下实践:
一、模仿经典——在角色中练习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苏教版语文教材就是一本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作文宝典,尤其是低年段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句式对称的儿童诗,如《家》、《雨点》、《鲜花和星星》、《水乡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问银河》等等。这些儿童诗语句简单而又对称,从儿童立场出发,展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能感悟课文,常常需要深挖文本,这时,只需要适当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随文练笔。
例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儿童诗《雨点》: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多么富有童趣的小诗啊!不仅介绍了小雨点的有趣旅行,还揭示了简单的自然规律,我觉得这是一个随文练笔的好题材,不妨抓住这随文练笔的好契机。于是,我结合幻灯片展示了许多下雨时的情景,接着问:“其实,小雨点的旅行还不止这些地方呢!它们会落在哪里?又会干些什么呢?你能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吗?”并出示了和课文相似的填空,希望学生能仿写课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智慧火花瞬间亮了起来,他们写道: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树梢上,在树梢上欢笑。”
“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蹦跳。”
“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唱歌。”
“雨点落在柳枝上,在柳枝上荡秋千。”
………… …………
这样的诗句,比书本上的还要灵动、有趣,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那个绚丽多彩的雨中世界。有了课文作为范本引路,孩子写起来言之有物,一点儿也不觉得难,都愿意写抢着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随文小练笔,让孩子们理解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也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组文本——在角色中巩固
苏教版低年段语文教材中的“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识字课文由12个词语构成一个整体,每行词语都相互关联并且朗朗上口。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那12个词语还要让学生整体感知画面。这时,教师就不妨让学生使用识字课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词语,完成一个写话的随文练笔,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例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识字1》:
春天 春风 春雨
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
这12个词语整体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第一行写了春天的天气,第二行写了春天的植物,第三行写了春天特有的鸟类和昆虫,第四行写了春天盛开的花朵。教学这篇识字课文时恰逢春暖花开的春天,孩子们一定在大自然中寻找过春天、感受着春天。于是,我尝试让孩子们选择文中几个词语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情境。这个简单而巧妙的随文练笔使我惊讶不已,因为这些一年级孩子的“小作品”实在是太美妙了————
“春天来了,春风柔柔的,春雨细细的。小草悄悄钻出地面,发出绿绿的嫩芽,柳树姑娘对着河面这个大镜子安静地梳理长长的头发,梨花、杏花、桃花全开了,白白的、粉粉的一片,真好看!燕子在柳枝间跳舞,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布谷在枝头欢快地唱着歌,好像在说:ˋ春天来了,春天来了!ˊ”
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重组了文本并尝试练笔,不仅理解了课文,整体感知了画面,也在随文练笔中巩固了写话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在角色中升华
低年段语文课文中,有一些有趣的寓言、成语、神话、童话故事,如《乌鸦和狐狸》、《狐假虎威》、《沉香救母》、《会走路的树》等,孩子们对这些故事十分感兴趣。但这些故事的有些的地方写得比较含蓄、简练,不少课文的结尾点到为止,让孩子们意犹未尽。这些课文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教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找准“空白”处,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拓展文本,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从而走进课文,与作者和文本对话。
例如苏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的《狐狸和乌鸦》一课,就在课后习题4中明确提出: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明白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的道理,续写故事结尾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写乌鸦被骗之后明白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再也没有被骗走过肉,有的写乌鸦被骗之后,狐狸又用新的办法成功骗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的写出了乌鸦被骗之后,潜心研究书籍提高自身素养,对花言巧语不为所动,并帮助同伴智斗狐狸的故事。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故事的情节发展,只要合情合理、语句通顺即为一篇随文练笔佳作。
四、互动体验——在角色中感悟
还有一些小练笔虽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但如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了那样的生活经验,很难合理地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设计一些角色互动体验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体会角色性格,引导学生想象和感悟,这样,更有利于随文练笔的完成。
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一课,课后习题5要求: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不是战乱的南北朝时期,无法体会木兰当时的心情,如果仅仅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写出几句没有血肉的话语。结合课后习题5,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面对家人的坚决反对,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让孩子尽情想象,使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一气呵成:
师:于是,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父亲、母亲、弟弟都极力地反对,他们怎么忍心让家中唯一的女儿,唯一的姐姐去从军呢?(出示家人的对话:引读父亲说、母亲说、弟弟说)
师:当父亲、母亲、弟弟这样说时,木兰会怎么说服他们呢?接下来请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扮演了一个角色,有的扮演父亲,有的扮演母亲,有的扮演弟弟,有的扮演木兰,他们在角色互动中体会到了各自的人物性格,感受到了彼此的内心想法。汇报时,扮演木兰的孩子说得特别好,如“父亲啊,我怎么忍心让你那么年老还上战场呢?”“母亲啊,我的命不值钱,只要能帮助国家、保护家人,我死也甘愿啊!”“弟弟啊,你乖乖在家,一定要代替我好好照顾爹娘啊!”在展开想象之后,再去认识木兰,孩子们自然就认识了勇敢、孝顺、坚强的木兰。这时,再水到渠成地进行随文练笔,学生们一定有话可写。
总之,随文练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想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练笔的乐趣,则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一个一吐为快的平台,可以采用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使他们欢呼雀跃地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写作训练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