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441
post:486441

体育《SWOT分析模式下梅花拳发展策略研究》

  • 发布时间:2016-02-21 13:57
  • 作者:孔琦
  • 点击量:

   SWOT分析模式下梅花拳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梅花拳作为一种文武双修的传统武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度受习武者们的喜爱,成为其德行、智慧与情感的载体。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转型和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与束缚,梅花拳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桎梏。基于此点,现把梅花拳置于经济学战略发展工具SWOT分析模型这一框架之内,结合大环境分析法在全局上对梅花拳的发展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梅花拳发展的道路,并为梅花拳的发展策略做出一份科学的规划。
关键词:梅花拳SWOT分析法;三元发展战略
梅花拳,亦名梅花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武术拳种。神之于心外干而内荣,行之于内下盘而上通,其招数似疏而密,似密又疏,时而如处子之静伏机而待,时而若奔腾之海变化无穷,可谓具阴阳五行之资,亦通天地八卦之妙,因其习练时常以五种姿态演绎其内涵且成梅花状,故称之为梅花拳。与大多数武种所不同的是它不仅注重对外在招数的锻炼,同时也注重对内在德行的培养,自古以来梅花拳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文者,敬祖师,研拳理,明天下之是非;武者,练身形,传其技,汇技击之力巧,进而由精达气,由气达神,精气神三而合一[1],梅花拳正是以文理名武理,以武理释文理,最终达到文武合一。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的约束,梅花拳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瓶颈。不仅习练人数占同比总人数的百分比明显下降,过去那种人人习梅花,村村练梅花的场景也一去不复返,甚至于好多梅花拳的分支拳种已几近失传之地步。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现象,如今只是短短十几年时间,梅花拳竟幕落如此之境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试想一下,若长久以往,梅花拳会落到何种地步,到那时人不复人,梅不复梅,一代武学奇拳竟于我们之手而毁于倾覆,悔之晚矣!罪之大矣!
1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企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一个战略工具。取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的首字母组合成为一个新生词语。具体来说它就是将与企业密切关联的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通过对企业背景相关信息的事实调查,将主要情况一一列出来,依照即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得出最终的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内与外的结合、优与劣的结合。
选择SWOT模型分析梅花拳发展策略的科学性
    随着梅花拳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必须高屋建瓴的对梅花拳的发展策略进行系统的规划才可以使其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将梅花拳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适合于时代潮流,逐渐与国际体育发展接轨。第二,深度挖掘梅花拳的民族性特色,激发内在潜力,利用内在优势抵抗外在挑战。第三,将梅花拳的竞技性与梅花拳的健身性同步共存形成“双轨制”,这样既可以保留梅花拳的民族性特色又不会与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产生“脱轨”现象。
 然则无论是“竞技论”、“民族论”抑或“双轨论”,它们都是在宏观层次上对梅花拳发展方向进行的论述,并没有在梅花拳发展策略具体措施上进行设计和规划。加之由于缺少对梅花拳内在特征和时代背景的全面透析,使得很多的梅花拳发展研究存在有“想当然”的逻辑性错误,而这种错误在经过“群体极化效应”的加强后严重偏离了现实要求而不具备实践性。这也意味着如果无法对梅花拳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做出全面的分析,那么所谓的策略研究便不可能具备操作性。SWOT分析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它对内因与外因的设定,不仅可以全面的对梅花拳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使策略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同时可以利用SWOT的“杠杆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梅花拳的优势,保证梅花拳发展策略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3 SWOT分析模式下梅花拳特征分析
3.1竞争优势(strength)
3.1.1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世界体育文化独树一帜[1]。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体系里一个涵盖佛、道、儒、易四家思想的拳种,据传梅花拳始于河北平乡,却开花四方。自清初开始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历经杨炳、张复、邹宏义、燕子杰等十八代名士打磨修正,形成了完整的武学演练体系和传承体系,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完善,更是紧跟历史的脚步,赋予其人文气息和时代特点,它的弟子参加了天理教起义,参加著名的义和拳运动,更是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也正是这一切的经历让这朵与众不同的“梅花”在历史的舞台上流传绽放,同样也正是这些传奇的过去让梅花拳在广大民众心中有了太多神秘的色彩,被誉为“中古一点梅”。
3.1.2对大脑的特殊开发效果
梅花拳内功修练方法是结合了佛家和道家的双向修炼方法。佛法方面它综合了一部分藏秘功法,主要修“名点、三脉、七轮”,进而通过把更多的能量聚合于“顶轮”达到刺激肾上腺的作用,以之提高智力和预测能力。道法方面它借鉴其“神”论,注重对内在潜力的开发和利用,而道家的这种“神”正是我们现在所谓之思维。综合来讲:梅花拳正是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大脑的应激反应,从而增加其运作负荷和运作速率,自古以来,梅花拳又被称为“神拳”,其意思就是说梅花拳是训练大脑、开发智慧之拳。
3.1.3文武并举
“文棒”这件武器提起来估计很少人知晓,更别说是习练。它正是梅花拳特有的兵器,从来没有一个武学拳种能够像梅花拳这样把技击与文理联系的如此之紧密。可以说文理是梅花拳文场中比拳理更高级的理论,它指导着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动[2]。故此,梅花拳有了文场与武场之分,这也意味着梅花拳文武并济的特性,在它的身上不仅有着武者的勇猛与技艺,还有着文者的冷静与视野。用武去锻炼,用文理去指导武的锻炼,最终达到武为基,文为本,以本奠基,以基合本,进而文武并济,协同发展。
3.2竞争劣势(Weakness)
3.2.1竞技性不强
作为一个传统武种,梅花拳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竞技性,而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技性”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产物,是隶属于西方现代文化的范畴,与梅花拳传统文化的思想准则与道德规范并不相容。梅花拳从自身文化内涵的本质上就对这种竞技性有很强的排斥感,梅花拳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的身上有着明确的传统武术文化特点。对之前人曾有过尝试,开展了梅花拳“亮拳活动”,然大多直接引用了现代化的竞技模式,加之由于各地梅花拳的套路不同,无法进行统一的评定和竞技,最终该活动也流于了形式。总的来说无论从自身的特点还是外部的机制来看,梅花拳在竞技性方面的建设相对于西方体育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这也意味着梅花拳在竞技性方面竞争能力是有所欠缺的。
3.2.2自身束缚
 梅花拳的古训要求门下弟子不得以梅花拳为官敛财,更不得以之凌弱欺人,或者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在要求门下弟子不可以将梅花拳作为一种经济凭借,本意是好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武学拳种的传承不仅仅是靠人们对其本身的喜爱,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它本身所拥有的附带价值,也许它可以凭借自身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隅容身之地,但缺少了经济支持的它很难将本身的规模扩大甚至于向全国普及。通俗地来说,如果一个人吃都吃不饱,你又怎么能要求他还能静下心来钻研梅花拳的奥妙。这个世界毕竟不都是圣人,更无法要求他们都做到圣人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考虑让他们去传承梅花拳的同时也不得不去考虑传承者们自身生活的压力,梅花拳必须给予传承者以基本的物质保障和动力。正是这样一些陈旧的、腐朽的理念无法紧随时代的脚步而做出相对应的改变和完善,以至于这种过去所谓的“精髓”在现代看来却产生负面的效应。
3.2.3定位矛盾
传统武术的文化对象定位一直是中下层阶级,也就是广大民众,但梅花拳对传承对象的要求却是不仅要习武理,更要通文理。它不像别的拳种,任何人都可以习练,梅花拳有自己的原则和要求,它的传承对象必须有武术基础,同样也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同时拥有以上两者特点大多为上层阶级。这一现象使得文化定位和传承定位产生了差异性,文化对象定位和传承对象定位的这种矛盾使梅花拳的传播和传承都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和束缚性,也给梅花拳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3.2.4梅花拳技击性的流失
许多似乎天然合理的事情其实细想起来未必是天经地义,只是在一段历史时间中逐渐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罢了,追根究底的话,它并不见得是在坚不可摧的基础上[3]。在过去,你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亲人、财产、国家,选择以武术这一手段作为抵抗不公的工具,但随着枪械和科技的发展,当武术不再能有效的为它们的利益作出足够的保证时,人们便开始怀疑这种手段延续下去的必然性。更多的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种健身娱乐的方法,当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时,其本身最初的技击含义也逐渐为人们所淡漠。而这一价值取向的改变直接导致了许多武术拳种技击性的丢失,尤其是梅花拳。
3.3机遇(Opportunity)
3.3.1国家阳光体育工
随着体育教育被受关注程度的加大,国家也开始增加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它号召全国校园加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随后的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7月,教育部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更是将这种要求写进了校本课程,要求全国的中小学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小时。这意味着面对我国学生体质水平逐年下降的现象,国家采用了一种强制干预的方式去遏制这种现象的滋生和恶化,它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决心,势要扭转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现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代表,梅花拳以更好的普及范围、更好的基础锻炼手段、更好的文武协同发展特点为走进校园而增添了更多的机会。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3.3.2政府导向
近几年体育一词多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出现。如2013年明确了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又如2014年提出了“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尤其是在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这一切的转变在透漏着一个信号,政府正在逐渐加强对体育事业的建设,梅花拳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一种,其发展也将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3.4威胁(Threats)
3.4.1文化多元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趋势使得文化的传播打破旧有的传播限制,以跨时空、跨地域、跨国际的三维角度在全世界内得到发展,科学技术渗透下的“高文化”、自然观念影响下的“生态化”、情感回溯下的“人本化”等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折射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这一文化取向也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于个人都暴漏在世界集体文化之下,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认定角度重新定义了世界文化的构成和体系。
3.4.2西方现代体育带来的挑战
自步入21世纪以来,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并开始向世界化逐步迈进。于此之际,西方现代体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以“更高、更远、更强”为核心理念的“竞技热”,并且这种以竞技获胜为目的的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项目发起了挑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现代体育以更完善的竞技体制、更激烈的对抗特性、更高产的经济价值在这场特殊的体育对决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本来就如履薄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岌岌可危。
梅花拳发展策略在矩阵模式下的分析
当优势与机会相遇,梅花拳内在特点同外部环境有了相当大的适应性,梅花拳必须善于把握住这种机遇,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内在特点的挖掘,完成优势与外部机会最大程度的统一从而激发“杠杆”原理,以内在优势撬起外部机遇。当机会与劣势相遇,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无法重叠,梅花拳的内在特点便无法在没有背景依托的情况下有效地发挥其内在优势。梅花拳必须应激性的对自身做出适当改变以获得外部环境的支持,进而扬其长避其短。当优势与威胁相遇,外部环境对梅花拳的优势造成威胁时,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必须以自身优势克服外在威胁,限制威胁对梅花拳自身的阻碍,以发挥梅花拳优势特点。当劣势与威胁相遇,梅花拳也意味着处于相当危险的地步,必须系统把握自身优势寻找机遇,避免被世界所淘汰。具体到实践来说,如表(2)所示:
 表2 矩阵模式下梅花拳发展战略研究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1.      文化底蕴深厚
2.      对大脑的开发作用
3.      文物并举的习练特点
1.      竞技性薄弱
2.      自身束缚
3.      定位矛盾性
机会(Opportunities)
SO战略模式
1.      发挥梅花拳对大脑的特殊开发作用借阳光体育活动走入校园
2.      积极开展梅花拳文化旅游产业
3.      与政府沟通,获得政府导向性支持.
WO战略模式
1.      加速自身完善进程,适应社会需要。
2.      把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学生作为梅花拳的主要传承部分。
 
1.        阳光体育活动
2.        政府导向
3.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风险(Threats)
ST战略模式
1.      发挥梅花拳演艺武术的特点,开展舞台剧巡演。
2.      深度挖掘梅花拳的健身价值。
WT战略模式
1.      统一梅花拳竞技标准完善梅花拳竞技体系。
2.      把文化定位面向普通大众,扩大传承对象。
1.        文化多元性                 
2.        西方现代体育的挑战
5 小结
当前体育项目的发展方向普遍分为两种,一为竞技方向发展,二为大众健身体育方向。有据之,梅花拳一方面要加强自我竞技性建设并借鉴西方体育在统一竞技标准的基础上完善竞技体制;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挖掘自身健身性价值,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两者统一由“明星效应”完成对接。这样梅花拳的竞技所表现出的观赏性和竞技性可以通过明星的方式辐射到广大民众,激发民众对梅花拳的认识和爱好,反过来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从事也必然可以为梅花拳竞技事业提供后备人才和经济市场,并可以集思广益加速对梅花拳新领域的扩展,形成“三元”发展观达到共赢。具体如图3所示:

   
明星效应
大众体育
图3:梅花拳发展战略“三元”图
文本框: 激发大众兴趣文本框: 提供后备人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国家、一项事业,改则兴,守则亡,历史铁律,概莫能外[6]。随着体育新时代的来临,梅花拳也必须紧跟时代脚步,在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努力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去高屋建瓴的规划好梅花拳长远发展战略,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传统民族体育事业的建设打好最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程鹏宇. 梅花拳的源流及组织特征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34-38.
[2]陈恳. 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考辨[J]. 体育文化导刊,2005,08:74-75.
[3]胡立平,谢谦梅,高成强. 文化传播下传统武术的文化诉求[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47-50.
[4] 李国辉. 论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所处境遇及对策研究[J]. 搏击,2013,10(3):15-18.
[5] 张茂林,刘旭辉,桑国强. 梅花拳发展模式之研究[J]. 武术科学,2004,1(1):45-48.
[6]鲍明晓.关于新一轮体育改革重点领域的思考[N].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