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401
post:486401

美术《让兴趣带领课堂成功》

  • 发布时间:2016-02-25 21:54
  • 作者:吕芳
  • 点击量:

让兴趣带领课堂成功
                        ——提升小学生美术课堂学习兴趣方法的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要求的直接指向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上得成功,新课导入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导入方法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导入新课才有效呢?
(一)导入要直接明了
    导入新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设计等。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导入。如在导入《各种各样的鱼》一课时,我让学生猜谜语: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手也没脚,能在水中游。瞬间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比较强,可以采用联想类比、启发谈话等方法导入。同样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要设疑延展
    在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倡他们大胆、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探索,让学生主动地分析、比较、动脑、动手实践,表达自己的见解,寻找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如“看谁想法妙”、“谁的想法更精彩”,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导入要新颖创新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如“美术大本营”、“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等等。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颖的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这样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强化他们的感知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结合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美术元素,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在美术课中,制造出“新鲜“的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绘画时期不要过早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们,所谓的“教”就是要启发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教师非常重视新课的讲授、教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但忽视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越俎代庖,把所有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种模式里面,形成“千人一面”的作业情况;一种是教师讲完新课内容后,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寻找新点子。低年级学生绘画的兴趣很高,且画得很快,容易有画不好的地方。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不要动手给学生修改。因为教师的修改失去了学生原有的天真与稚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挥和智力的发展,导致原本属于学生们自己的感觉、领悟和表现被替代。
(二)比较观察,强化记忆。
绘画的前提是观察,只有通过观察去感知物象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感受,让其自由发展。自由发展不是不教育,自由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既可以指引学生观察实物,也可以指引学生进行一些抽象的构图和表达,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活动,自由发挥想象,在随意的推进中建立了画面的“形式王国”。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运用比较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通过不同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巩固,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美术,特别是对个别美术素质不好的学生。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表示出共鸣和欣赏,应多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感觉,从而坚定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
巩固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美术课标》在论述作业评价时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具体的说: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语言评价。
    对于学生的学习作业作出积极评价,多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少做批评或否定,比如“很好”、“你真棒”、“你一定能行”等等,极大鼓舞了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要清楚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方向,正确引导。看见微小的闪光之处都应及时鼓励表扬,重视学生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
(二)肢体评价。
    教师对孩子绘画作品表现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他们。比如:伸出大拇指、抚摸他的头、眼神饱含期待与其交流,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三)物质奖励。
    发一枚爱学习章、一件小饰物,学生都会很在乎的。在一次课上,我给发言积极、想象丰富的孩子发一朵小红花后,从此不爱发言的孩子也慢慢开始发言,发言的同学变得更多更积极。
(四)文字评语。
在某些作业的后面写一些评语,比如一个笑脸、一段鼓励的话语等等,学生看了也很高兴,同时他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自我评价中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于选拔,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深入推进新课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更好把握教材和学生,以“学生为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小学美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