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自主探究
——魅力互动十分钟(案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朱舟舟
案例背景: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比较长,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而字词上更是难度不小,首先从字音上来看,不仅一类字二类字中都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字音,比如“盯,等,身,驶”等,还有许多三类字,虽然没有单独列出来作为生字,可是也很难读,比如“艄,篙,蹼”等,再从字义上来看,“安”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也不容易理解,“脚蹼”“艄公”孩子更是没接触过,面对字词教学上的这么多困难,我思考了很久如何解决。
案例片段:
【片段一】
来到新的上课环境,学生情绪很饱满,学习积极性很高,导入课文环节进展的非常顺利。导入过后就是我这节课上最主要的一个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学习字词。低年段教学必须紧抓双基,尤其是识字写字以及朗读。所以字词教学是一节课中很重要的部分。在讲解道“竹篙”和“撑船”这两个词时,考虑到这两个词都是孩子没有接触过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我先让孩子读读这个“竹篙”这个词,把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看看字形,观察字形就知道竹篙和竹子有关,篙就是竹字头,竹篙就是细细长长地竹竿。理解好了竹篙再自然地引入“撑船”,用竹篙撑船,撑这个字很有意思,右边是手掌的掌,讲到这,我伸出右手,有几个孩子也跟着我一起伸出了右手,我微笑着点头肯定了他们的动作,其他孩子看到了,也跟着伸出手来。“撑”这个字左边也是一只手,于是我又伸出了左手,孩子们也跟着伸出左手。“两只手握紧竹篙,用力抵到河底,用这个力量让船向前走。”边说边做动作,孩子们也动起手来,个个脸上面带着笑容,可以看出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理解,再带着理解读好这几个词,于是,这两个理解的难点就这样在动手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了。
学习词语环节中还有两个词的教学值得一提,就是两个拟声词“嘎嘎”和“扑通扑通”。这两个词可有趣了,孩子很感兴趣。孩子们先读了这两个词,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我趁热打铁,出示了一张可爱的课文插图,读着这两个词就仿佛看到了文中写到的:“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样的字词教学对孩子来说比较新颖,效果也很好。“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吗?”我请了一个小姑娘先来读,她的声音非常清脆响亮,“你就像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呢!”我不禁夸赞道。“谁也想学着她的样子读读,或者读得更好?”我又请了一个男孩子,“扑通扑通”这个词他没读出那种利落的感觉,于是我点拨道:
“‘扑通’是重物落水或者落地的声音,在这里是指小鸭子们跳进水里的声音,扑通扑通,谁能读好?”有了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读得很有节奏,就像一群可爱的小鸭子!“鸭子在水里多快乐呀!”我赞叹道。
【片段二】
字词教学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而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达到朗读出感情的学习目标。这篇课文在理解上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鲁班看到鸭子划水怎么就突然想到制作橹板的,这段课文中的空白是理解的关键之处。于是,在精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把第四自然段也出示了一部分,一直到“忽然眼睛一亮……”。“鲁班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是什么让他想到的呢?自由读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吧!”显然学生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开始认真地阅读这一部分。“是什么让他忽然眼睛一亮,想到好办法的?”这个问题是铺垫,比较简单,孩子一下就说出是鸭子轻快地滑水让他眼睛一亮有了灵感。接着我就从鸭子的脚蹼入手,出示了脚蹼图片,“瞧,这就是鸭子的脚蹼,像鸭子这样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脚趾间是有一层薄薄的皮膜连着的。”有了图的帮助,理解“脚蹼”这个词并不难,可是为什么脚蹼就能轻快地划水,孩子们还是不太理解。于是,我伸出双手,模仿鸭子的脚蹼,还带着孩子一起来做这样的动作。“我们把手伸出来张开,就作为鸭子的脚蹼,往后拨水,水就给我们力量向前走,拨得越大,走得就越快,难怪鸭子能——轻快地向前滑行。”边做动作边理解,看着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也很快乐。
有了这个铺垫后,接下来就是突破最重要的理解难点。“想想课文前面说到的,老艄公用竹篙撑船那么吃力,而鸭子用脚蹼往身后拨水,就能轻快地滑行,这时,鲁班会想到些什么?”虽然有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有的孩子低下了头,还有的孩子皱起了眉,都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而我微笑着,耐心地等待,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终于有了两三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了。第一个孩子说的不完整,但我没有急着补充,而是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回答:“你真聪明!谁想给他补充?” “你真爱动脑筋!你说说!”在这样非常具有鼓励性的评价中,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我又请了四五位孩子来发表看法,不仅鼓励孩子,我还启发孩子:“再读读,一个是用细细长长的竹篙吃力地撑船,一个是用脚蹼拨水就能轻快地滑行,会想到什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和文本的互动中,学生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咱们班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这就是鲁班想到的好办法呀!做个像鸭子脚蹼一样的工具,让船也能轻快地滑行,让划船不那么吃力。”最
案例分析:
魅力课堂是“关注每一个”的多元互动课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多元互动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曾说道:“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
一、多元互动,激活思维
在这个互动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与教师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其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理解与感悟。
(一)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比如片段一中,讲解字词时,我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是相互交织的,通过动手,把从教师的讲解中所理解到的表现出来,老师也能够看出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师生互动使得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平等交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生生互动
通过课堂中学生与同伴间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小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得到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关系也会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在片段一中,当学生朗读“嘎嘎”“扑通扑通”这两个词语时,一个小女孩朗读地很有感情,这时我就充分利用生生互动,让学生学着这个孩子的样子去读,还可以向她挑战,读得比她更好。在这样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从别人的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促进。
二、激励评价,提高互动品质
评价是互动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回答,不能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评判,也是为了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1、鼓励性评价,体会互动中的快乐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让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片段二中,当面对本身就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孩子就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如果当孩子回答不好时,老师武断地批评孩子,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所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当第一个孩子说的不完整时,我并没有批评或者打断孩子,而是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回答:“你真聪明!谁想给他补充?” “你真爱动脑筋!你说说!”在这样非常具有鼓励性的评价中,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每个孩子都大胆思考,积极发言。
2、启发性评价,激发思维的火花
在互动过程中,不仅需要鼓励性的评价来肯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互动中的快乐,评价还需要富有启发性引导性,让学生从评价中学会思考,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比如片段二中,当有的孩子并不能回答出来时,我不仅鼓励孩子,我还启发孩子:“再读读,一个是用细细长长的竹篙吃力地撑船,一个是用脚蹼拨水就能轻快地滑行,会想到什么?”通过图文的帮助,以及我富有启发性的评价,在这样高品质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文本理解的难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