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297
post:486297

来!我们认真地讨论一下教师这个职业何时消亡

  • 发布时间:2017-02-14 11:40
  • 作者:于江
  • 点击量:

来!我们认真地讨论一下教师这个职业何时消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不出30年,教师这个职业将会和马车夫一样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科技的进步正在加速,与此同时,人类生活的革命即将,或许已经到来。
  凛冬将至……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的作者彼得·蒂尔 和 布莱克·马斯特斯,总结人类历史上的技术进步有两种,一种是水平进步;一种是垂直进步。打个比方,相机从胶卷相机发展到数码相机,这是水平进步,而智能手机上集成了拍照功能,消灭了相机,这就是垂直进步。现今,除了个别的发烧友,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买一部单纯的相机了,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现在反观一下自己,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职业存在的必然性,仿佛只要教育存在,教师则必然存在。这种因果逻辑关系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是有其合理性的。自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以来,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400年来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以班级授课为载体,教师与学生是参与者,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教室)内,通过教学活动彼此建立联系,在交流中,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同时塑造人格与情感。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这样的前提下,所有衍生出来的教育理论思想,都依附于此。不管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陶行知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只是在讨论如何在现有模式下改良,如何增进效益,但“一对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存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特征”、“交流互动”等最基本的要素,理念虽有不同,可存在的还是那个存在。恰如,一个花瓶纵然纹饰繁杂千变万化,价值也是潮起潮落,但花瓶还是花瓶,本质并没有变化。
  这就是现实,是现在,但不是未来。

  我们可以科幻地创造一个更加完美的教育的模式。一个学生面对一位“老师”,与之对话的这位老师不是人类,而是一台人工智能电脑。学生沉浸在一个模拟出来的类真实情景中,学古诗《寻隐者不遇》,直接置身于诗句描述的情境中;了解四季的更迭,就站在太阳系之上,看地球是如何在椭圆形轨道上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习外语,那就把学习的场景搬到异国他乡,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那样;揣摩数学,那让应用题的题干“活”起来岂不更加有趣,抽象的图示能够按照学生的意识变化,得以尝试……我表述的这种教育模式,将会取代现有的一切。并且毫不夸张,它绝非幻想,而是结结实实基于现有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三十年的展望。
  我们来梳理一下,上文设想所需要的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交互系统。
  一、人工智能(AI)。它将会是那个老师。你或许会感到这是个遥不可及的东西,那么,我要提醒你看看自己苹果手机上的“Siri”,对它说一句“嘿,Siri”,看看会发生什么(当然,你得设置过)。微软公司同样开发了一款相似的,叫“小娜”,在win10系统的左下角,那个小圆圈。
  “阿尔法狗(AlphaGo)下围棋,挑战世界高手。”这则新闻传遍世界,它其实就是人工智能。
  请注意,现在我们提到得“人工智能”不是你手机上玩的“五子棋”。它们在算法上有本质的不同。最初级的算法叫“穷举算法”,就是把所有可能性都推演一遍,应对游戏或许还可以,但应对复杂的人,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人工智能采用的是“进化算法”,就像生物进化一样,成功的生存,失败的灭亡。然后,成功者繁衍下去,再次筛选……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不断自我进化的产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思维的边界也越来越宽广。
  20世纪,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人,阿兰·图灵,设计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测试(图灵测试),用以检测人工智能,其内容是一群人通过聊天软件与不能见到的对方聊天,如果30%的人无法分别出对方是电脑还是人,那么,则可认定该机器具有人工智能。
  2014年6月,人工智能终于突破了临界点。

 

  既然,“尤金·古斯特曼”已经突破了图灵测试,那么,按照科技界的摩尔定律,迭代之后的人工智能将会更加强大,代替人的工作也就成为了现实,并且已经开始了。由此,教师这个职业消失也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了。 

 

  二、虚拟现实技术(VR)。简单地说就是虚构一个世界,同时,人类沉浸其中,感觉系统接入,与现实世界隔离。这种技术已经进入量产,目前主要应用于游戏,我家楼下的商场里就有体验的地方。

 

  当然,它也在不断进化之中。目前接入的主要视觉和听觉,嗅觉没有技术难度,触觉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它已经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发展,脱离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大脑,想不明白的可以出门左转,找一部叫《黑客帝国》的电影去理解,而且,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种技术也已经不再算是幻想了,TED计算机板块内已经更新了众多的科技前沿技术。人类突破身体的物理束缚,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这正是我所说的教育的新模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躺在沙发上如同睡觉一样,灵魂则穿越时空,自由驰骋了。

 
(视频1,参数VR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视频2 展示对人类意念的捕获)
  三、教育的最后一个堡垒是交流。机器可以展示,人可以接纳,但两者之间如何交流呢?这里我们需要将其再分解为了两个部分。我们在彼此交流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来完成的呢?一个是表情和肢体动作,另一个就是语言。前者为视觉捕捉,这就是图像识别技术。后者为听觉捕捉,分析之后,传递给大脑处理,就是语言分析系统。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
  早些年,sony数码相机有一个功能叫“笑脸快门”,就是只要你一微笑,相机就自动按下快门。那么,我们仔细想想,它怎么知道我在笑呢?这不就是“图像识别”嘛,另外,支付宝里刷脸支付,2015年底就是上线了,人脸识别已经不再是难题了。
  语言的分析更加不是幻想了。手机里,下载一个“讯飞输入法”,开启语音输入,看看正确率有多高?语音识别正确率已经超过了95%了。再说分析,分析语言就是要搞懂它的意思,那么,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必须以此为基础的。还是手机里下载个“有道翻译官”看看,100多种语言,无论语音,文字,还是图片瞬间翻译,正确率也已经超过了60%,有的时候,我觉得外语快不需要学习了,一部联网手机就可以走遍全世界了。(详细内容,可以参看《第一财经周刊》2017年第3期,p44,“翻译官罗伯特”的文章)既然,语言翻译已经不再是个难题,那么,翻译给计算机又有什么难度呢?

  最后,我们来谈谈“换人”的冲动。说点儿题外话,我们都知道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虽然,它离海边不远,海河更是穿境而过,但它就是缺水。再看看美国,西部的沙漠里有一座叫“拉斯维加斯”的城市,著名的赌城,四面都是沙漠,但是它就是不缺水。为什么呢?在经济学家看来,没有什么缺与不缺,只有成本问题。迪拜海水淡化,去浇花(参见苏教语文四下《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因为他们有钱,付得起。北京人嚷嚷缺水,但水价却涨不得,因为付不起。
  那么再来看教育,特别是我们国家的教育。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教育投入根本不够,至今媒体上就没宣告过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过(违反《教育法》23年,无人被问责。),我们甚至都赶不上亚非拉等那些我们动不动就给贷款的穷哥们。为啥呢?因为舍不得呗,再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双百运动”(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而成为反右的导火索)挖的坑太深,至今没填上。
  此外,小弟我自小求学工作,走北闯南,每一处的地方政府都是两句话挂嘴边,年年讲,反复讲——1、我们县/区财政很困难(从没富裕过)。2、教师工资占了财政支出的大头。纵观世界各国也是如此,教师不直接创造GDP,所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扒一扒“教师节”设立的真正原因,不禁泪流一行又一行。),却因为人数众多,花钱到底是不少的。如果可以甩掉这个包袱,那会是地方政府极其愿意的事情,因此,有了这个减省开支的冲动,只要技术一成熟,“换人”将会是必然的事情。到时候,不过是采购一下教学资源,付个版税,花不了几个钱,更何况,我们还可以“盗版”呢,就像winXP那样。

  借助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交互系统,人类的教育模式将发生彻底的改变。学校,教师,投影……都将消失。大清索伦骑兵弓马再娴熟,与火枪大炮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次元,就像汽车发明之后,马车夫和钉马掌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自动驾驶技术(参见“特斯拉电动车”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普及之后,司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时代总是这样,在大浪淘沙之后,新沙替旧沙……
  别以为那会是很久远的事情。朋友,10年前iphone才刚刚诞生,20年前,我们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手机是个什么玩意儿。凛冬将至!蚂蚁正在储藏食物,只有蟋蟀还在唱着春天的歌儿……
  那时候,人在做什么呢?
  只有天知道。
上一篇: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