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237
post:486237

提出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另一扇窗

  • 发布时间:2016-09-01 15:29
  • 作者:肖冬梅
  • 点击量:

 提出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另一扇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肖冬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一项重大变化,是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下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提出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是指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孩子的学习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数学学科对空间数量的建构、抽象思维的表述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较高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要主动地学习、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一、由表入里地探析

(一)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内涵

什么是“问题”?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问题,是用数学术语表述的问题。小学生提出问题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希尔弗指出,提出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通过探索,在某种现象中发现问题,另一个是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回顾和反思,继而提出新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价值分析

研究表明:学生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出合乎情理的问题,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了,这样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1.教学活动的起点

小学学习数学就是在一个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展开的,提出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经历学习过程,在经历中提出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运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采用各种方法去灵活解决问题,

2. 促进学习的动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看,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习的动力。

3. 激起学生的思维

当提出的问题即将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解决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你有什么发现?其中蕴含什么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肤浅认识,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更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二、由外而内地审视

为了了解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笔者在前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影响自己提出问题的原因百分比

从图中可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原因有两点。

1、不善于提出问题。有不少学生不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和提问问题,由此可见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传统的“问答”教学模式,由教师来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学生一一解答。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总是被动的学习,限制了学生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造成了学生越来越不善于主动思考。

2、不敢提出问题。具体表现在:过度的迷信权威、迷信课本,认为老师讲的、课本上的写的不会有错;自己胆怯,害怕自己提处问题后被其他同学误认为是爱表现,出风头;在上课时,学生都习惯老师讲,自己听、思考,几乎没有想过要提出问题。

反思:从教以来,在我的课堂常常是老师的“一言堂”,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只是存在我理想中的课堂,要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另一扇窗,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本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三、由浅入深地实践

对于小学生影响自己提出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我发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我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一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教师层面——润物细无声

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素质。从调查中我们发现,35%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提出问题,10%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不可忽视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之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学习和各种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这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做一个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关于这个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没有什么疑惑呢?”……给学生做示范,一个阶段下来,学生从以前那种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开始转变为时常主动思考:关于这个知识还有没有问题或是困惑。在思考中让思维寻求一份真正的数学理解。

2、不可小觑教师的正面积极回应

以往在公开课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当时微笑着回答:“我们课后再来讨论好吗?”但最终这个问题却不了了。我们都会发出一声叹息,因为班上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思考、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对主动提问失去了兴趣,到最后就不会有学生再提出问题了。

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也让我思考,教师该如何教师该如何正面积极回应。首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句赞美,都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看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有价值,给出恰当的点评;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解决,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同时也激励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同学,获得双赢。

(二)学生层面——小荷才露尖尖角

1、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得影子。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发播发达,这些信息中很多都富有数学味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例如:华应龙老师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课堂是由三个阅兵式中的数学故事组成的:第一个:“51”之谜,是51名女仪仗兵怎么排列阵型。第二个:分秒不误,毫厘不差,是“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阵过检阅区所需的时间。第三个: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是追及问题。

学生看到这样的标题,很快就会问:51之谜是什么?怎样做到分秒不误、毫厘不差?坦克怎么会踩上俄军的脚跟?……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2、结合实际题目,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出发,利用核心知识,再现知识内涵。

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书上有一题是这样的:华丰小学校园有一块草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基本都是按分割法或是补形法来计算的。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解这道题,而是该抓住核心知识:转化的方法。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引发学生对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

3、交流互动,在评价中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和交流合作,

在我们的演示、点拔、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生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交流中,让学生获得初步认识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而联想、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时,书中有这样的练习: 4×340×3。有学生看到这两道算式后,就会有学生提问:“我来考考大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解决问题,并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结合课堂学习,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一道解决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桃树有138棵,梨树比桃树多78棵,苹果树比桃树多105棵。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大部分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都是想到要先求出苹果树和梨树分别有多少棵,再求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写成算式就是:138+78=216(棵)138+105=243(棵)243-216+27(棵)所以苹果树比梨树多27棵。我也看到有个别同学用简便计算的:105-78=27(棵),接着我问:“刚才的同学写了三道算式,但我还看到有个别孩子只写了一道算式!你们是怎么写的?”就请这几个孩子说说他们的算式。在学生说完算式后,有一些孩子开始点头同意。接着我请他们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学生说的都不太清楚。这样写的孩子都说他们都是比桃树多,所以减出来的就是苹果树比梨树多的。看来这些孩子都感觉能直接减,但是对其中的道理却说不清楚。这时,有个小女孩主动提出问题:“老师,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能直接减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她的带动下,孩子们开始纷纷思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过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是这样想的,在算梨树的时候加上了桃树138课,在算苹果树的时候也加上了桃树138棵,但是要求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还要减,138棵就抵消了。”话刚说完,不少孩子给他热烈的掌声。

问题已经提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点燃,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就是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困惑之处,解决学生实际的困难,我们学习数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我也意识到光教会孩子敢问、会问还远远不够,教师应该给孩子更大的舞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孩子三个机会:

1、在课堂上要留给孩子提问的机会。

2、提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

3、给学生展示汇报的机会。

当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后,教师对他要要给予肯定。如果题目比较难,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合力解决问题。最后给学生汇报小组合作结果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一个流程,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让学生真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