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语文什么最难?保证百分百的学生与家长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阅读理解!”其实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即使理解不难,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批阅的时候,争议也是最大的。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时干脆全出成客观的选择题。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遇到了一道拿不准的单项选择题。
1、 阅读的文章
中国留学生家长在耶鲁种菜的思考
美国耶鲁大学北部一处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在过去十年间逐渐成了长满“异域香草和蔬菜”的园地。而这一变化源于中国家长们的辛勤耕耘。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来常春藤学校学习和发展,他们的父母跟随他们来到耶鲁,照顾晚辈,闲暇时,将中国传统的农业和作物带到了耶鲁校园,在北部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种了韭菜、西红柿和香菜等中式蔬菜。
耶鲁大学种菜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是国人勤劳的一个表现,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陋习。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就事论事来说是没问题的。毕竟人家土地的拥有者耶鲁表示支持,更是让很多外国网友看到了异域的东西。但问题是,这一种菜习惯并不值得提倡,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所有的大妈都发扬这一爱好,在小区里种菜那该怎么办?实际上,在国内因为大妈爱好种菜,进而破坏绿化,引发矛盾乃至于官司的不在少数。
在评判耶鲁种菜之时,我们不妨问问,在美国或者欧洲为什么人们不在自己的院子里种菜?一是,当地的蔬菜供应充沛,由于监管比较严格,蔬菜也没有农药残留等问题,基本属于健康菜;二是,当地环境好,鸟类等动物比较多,经常会搞一些破坏。第三,蔬菜并不利于绿化和美观。由此来说,耶鲁种菜不过是一个美妙的插曲而已,不可能普及。要是所有人都自己种菜,那城市的绿化得成什么样子?
当然,网友对耶鲁种菜的力挺,更多的是源自对农耕社会的向往,尤其是在国内绿化那么差,蔬菜农药残留等那么厉害,人们都渴望那么一丝绿意。这一向往是好的,但付诸实施,还是需要人们考虑再三。
一个折中的办法是,到郊外农场租一块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种植,平时由农场的人员给打理,自己只需要周末去采摘即可。这样既不会引发居民间的冲突,也可以满足一些人自己种菜的爱好。
2、 争议的题目
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A.文章第一句中“长满‘异域香草和蔬菜’的园地”是在赞美国人种菜美化了耶鲁大学的环境。
B.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探讨在耶鲁大学种菜这种行为合适不合适。
C.文章作者支持在耶鲁大学种菜这种行为。
D.耶鲁当地人并不种植蔬菜,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当地的食品安全卫生能够得到保障。
3、争论的焦点
排除A、C选项只需要几秒钟,读完即知。因为无论是“赞美”还是“支持”文中都没有任何证据指向。但B、D的取舍却让人绞尽了脑汁,引起了极大地争议。
学生的答案是平分秋色,老师之间则比较悬殊——B方占据了大多数。
他们认为本文从头到尾都围绕的耶鲁种菜这一行为展开讨论的,而且不断地出现“支持者、反对者”“评判”“力挺”等关键词,不断刺激我们的神经,能明显感受到对这一问题探讨之热烈;并且觉得D在表达上不严密,“耶鲁当地人并不种植蔬菜”成为他们的攻击点,理由是太绝对——“耶鲁当地人怎么可能不种菜?”“不种菜他们吃什么?”另外,他们还认为即使前半句没有问题,后面的内容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对的,没有什么考的价值。
D方则认为“有一个原因”与上文完全契合,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真相只有一个。到底谁对谁错呢?
4、我方的观点
我是D方代表,针对B方的观点以及我对文章的理解,提出三点看法:
1、从标题入手。文本提供的标题是《中国留学生家长在耶鲁种菜的思考》,题眼当然是“思考”,而不是“耶鲁种菜”,这是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
2、从选项的文字入手。B方的答案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探讨在耶鲁大学种菜这种行为合适不合适。”主旨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言简意赅:主要的意思、用意或目的。我解读一下,就是文章写作的用意或写作目的。带入到句中,“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探讨在耶鲁大学种菜这种行为合适不合适。”真的是这个目的?显然不是。我认为作者是以“耶鲁种菜“这一新闻的现象为引子,透视出中美(或中外)在环保、人文等方面的差异。一言以蔽之,新闻是引子,目的是思考中美文化的差异性。再通俗一点,不是说“耶鲁种菜”的事儿,而是借“耶鲁种菜”说事儿——这才是本文的主旨!
3、 从文学的目的入手。文学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鲁迅、郭沫若等先贤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有争论。但本文显然是“为人生”派无疑。既然解决人生问题,那当然应该是解决最切近的当下中国的问题,而作者在文中确实也多次提到诸如“大妈”“小区”“农药残留”“农耕社会”等字眼,反映出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对现实的关切。特别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完全是“中国式”的,也是富有建设性和操作性的,却与“耶鲁种菜”没有半毛钱关系。况且文中耶鲁对留学生家长种菜已经明确表示了支持,我们还讨论这事儿合适不合适,是不是有点无病呻吟?
对了,查到了这篇文章的原文,选入阅读题后有些词句被删除,包括这篇文章原来的真正结尾——可以说,“耶鲁种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尤其是在绿化缺失的城市里。主旨不在“彼”而在“此”,本义不在“外”而在“中”也是非常明显的。
综上所述,选项B是经不起推敲的,但确实有较强的迷惑性;反观D,则完全站得住,而且可以考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因为D选项中的“当地的食品安全卫生能够得到保障”实际上就是文本中的“由于监管比较严格,蔬菜也没有农药残留等问题”,需要一定的理解,还是有区分度的。
4、 事后的思考
虽然请教了出题者,明确了答案就是D,但这一题包括老师在内的不少人选择了B,也值得我们反思。我觉得,首先是快节奏的生活和教师忙碌到“心亡”的现状让我们无暇去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其次是阅读本身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允许个性解读;再次就是我们的阅读命题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与标准化。如果大家能够有时间进行一些探讨,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超越标准答案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