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168
post:486168

期初论文 张月

  • 发布时间:2016-09-06 09:51
  • 作者:张月
  • 点击量:

 

低年段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现状及研究
 
【摘要】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外化表现,它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彰显个人魅力。调查发现,低段学生口语表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表达兴趣、表达习惯、表达内容、表达创意这四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所见所闻,表达思想以及抒发真情实感,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最大化的支持、巧妙构建思维的梯度,不断探究优化策略,相信很快就能听到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关键词】低年段;语文课堂;口语表达;现状及研究
 
“我们作为父亲,可以送给孩子最为贵重的礼物,就是希望。我们尝试,我们希望,我们尽力把我们的房子建在最坚实的基石上。当风吹时,当雨打时,当风雨侵袭我们的房子时,我们坚信上帝会引导我们、注视我们、保护我们,引领着他的孩子们穿过最黑暗的暴风骤雨,走向光明的美好未来。”以上是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父亲节演讲时说的一段话。众人称赞奥巴马缜密的逻辑思维,更惊叹于他强大的口语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到,口语,指口头语言;泛指言论或议论。表达则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综上,口语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传情达意,述说事物的能力,实际就是说话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应该包括选词表意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调优美,音律适当,音力适度。
从古至今,口语表达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纵观历史,中国也传颂着许多关于口语交际的典故: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晏子使楚;苏秦、张仪合纵连横;蔺相如完璧归赵……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言九鼎”、“言简意赅”、“一语道破天机”……无一不是对口语表达奇妙效果的深刻阐释。在社交网络、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技术与平台构建的环境中,在信息量庞大、频繁更替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此时,口语交际更是促进人们私人往来、交流思想、洽谈工作、互相合作的基本手段。至此,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突出。
《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交流行沟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外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彰显个人魅力。
一、直击现状:低年段学生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
回归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不难发现:学生总体对口语表达的兴趣不高,会表达爱表达的人群相对固定;学生间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可想而知,欠缺口语表达这一新鲜血液的课堂,势必是沉闷的、死板的、低效的。低年段学生的口语表达状况令人担忧。
笔者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抽选了200名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并且做了相关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表达兴趣、表达习惯、表达内容、表达创意这四方面。
(一、)表达兴趣的调查分析
1     低年段学生表达兴趣统计表

 
热爱口语表达
 
    39
 
 表示不感兴趣
 
     61

分析:根据表1发现,少部分的同学热爱口语表达,具有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多数同学则对表达不感兴趣,平时大多处于沉默、观望状态。
 
(二、)表达习惯的调查分析
2          低年段学生表达习惯统计表

 
站姿挺拔
 
声音响亮
 
     精神饱满
 
        28
 
41
 
        34

分析:根据表2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站姿不够挺拔,体态不大方,有时候站着回答问题时,弓着腰板或者手里还在做小动作。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偏小。多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自信,眼神不够专注,精神风貌不佳。
 
(三、)表达内容的调查分析
3    低年段学生表达内容统计表

 
词汇丰富
 
     32
 
用词准确
 
     43
 
内容完整
 
     45
 
条理清晰
 
     29

分析:根据表3发现,低年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尚少,词汇不够丰富。词语表达较为局限,用词的准确性也有待提高。在大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中,存在碎片化、模糊化、粗糙化的情况,表达内容不完整,言语逻辑性不强。
 
(四、)表达创意的调查分析
4                低年段学生表达创意统计表

 
人云亦云,表达没有新意
 
             81
 
标新立异,有自己的想法
 
             19

 
分析:根据表4发现,大多数低年段学生口语表达习惯于盲从他人,生搬硬套。而经过深度的思考,思路新颖,在口语表达上形成独特风格、有新意、有创意的学生甚少。
 
二、剖析原因: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
(一、)心理差异影响口语表达的主动性。
1.畏惧心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发展的制约。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与冲突。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与学生的个性心理密切相关。
小学生普遍具备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惧怕尝试与失败。而口语表达,大多时候都是独自一人在许多人面前说话,孩子容易胆怯、畏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兴趣不高一定程度上就是畏惧心理的一种影射。
2.惰性心理
     有一句至理名言说道: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很容易产生惰性心理,觉得反正会有其他人说,自己不说也没有关系。亦或是跟着别人,人云亦云代替自己的个性思考。这也是影响学生表达兴趣和表达创意的一大因素。
3.自卑心理
《现代汉语词典》将自卑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缺陷。学生在口语表达习惯上所表现出的站姿、音量、精神状态等问题,无不反应了其自卑的心理。
(二、)认知水平限制口语表达的质量。
1.词汇匮乏,经验不足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固定用语等,它指向的是概念与认知。而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指向运用。只有在积累丰富的词语的基础之上,才能将词语加工处理,恰当地组织成语言去运用。张志功先生就曾说过: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缺少阅读,积累不足,所以词汇十分匮乏,从根本上制约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经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可以是人亲身的经历。经验是知识之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德拉·梅尔曾经说过: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芒,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因而,积累经验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低年段学生有时候表达欲望强烈,虽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物象,但是却说不出名称来,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2.忽略模仿,缺少范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艺术的事情大多始于模仿,终于独创。”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钉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其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更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模仿。学生们大多关注到文本的情感价值,却忽略了文本在语文学习中的示范作用,忽视了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的经验。由于缺少大量的范式引领,淡化了模仿的作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步履维艰。
3、思维局限,缺乏创意。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概念,学会基本的判断,但是那些知识大部分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尚不能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亦作剙意。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学生缺乏创意,一方面是因为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就与教师平时的引导和课堂教学方式密切相关了。有时候,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的教学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探究策略:为课堂自然地生长提供最大化支持。
(一、)活泼泼: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气氛活跃起来。
1.打开学生心扉,激发表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表达兴趣要先于表达智慧的培养。所以,教师一定要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他们心情激动,思维活跃,进而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让口语表达变成“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一课时,我就利用了梅花山坐落于南京这一特殊的地理优势,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梅花山的印象以及登山的感受。学生们发现课本里写的居然是南京的山、自己家乡的山、自己登过的山,一下子就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当学生敞开心灵,充满兴趣时,口语表达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培养良好习惯,树立表达信心。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对口语表达的信心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就需要加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需要教师亲切的鼓励与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课堂上,我常对学生会说:“不要紧张,你说得很棒哦!如果嘴巴再张大点,用力发音,声音响亮,那就更完美了。你愿意再试试吗?”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口语表达我会给予肯定的态度,让他放松,相信自己;其次,温柔的言语中,也蕴藏了对口语表达习惯专业性的指导,例如: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响亮;关注到站姿,手里不做小动作;发言的时候要抬起头,眼神专注。虽然这些都是很小的细节,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树立表达信心。
(二、)暖融融:为表达提供策略支持,让学生能说会道。
1.多元立体理解,增强语感。
1.)丰富表象积累,挖掘理解的深度。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浮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低年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一定的词语只有对应一定的表象,才能被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2》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金秋”一词的:
 
 

师:小朋友,读读这个词
生(语气平淡):金秋。
师:为什么把秋天说成金秋呢?
生:因为秋天许多东西都变成了金色,稻田是金色的
生:秋天的落叶也是金色的。
(师展示大量秋天图片,配上《秋思》歌曲)
师:铺满梧桐叶的街道、金灿灿的稻田、玉米地,秋天真是一片金色的景象。此时,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人们心里很高兴,因为有很多粮食,可以吃。
生:走在落叶的大道上,吹着风,心情很舒畅。
师:秋天,不仅景色美,让人赏心悦目,更是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让人们倍感欣喜呢。秋天,真是如金子般宝贵呀!看看图片,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个词。
生(突出了“金”字):金秋。
师:秋天可以称为金秋,那么秋天的风,我们可以叫做?
生:金风
师:秋天的风给人们送来了凉爽,这就叫?
生(若有所悟):金风送爽。
学生在视觉、听觉媒体、语言渲染的帮助下,对“金秋”一词产生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初步理解了“金秋”的字面色彩。在体会人们心情后,学生们对“金秋”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品味到了“金秋”的情感色彩。最后,金风送爽更是激发学生了语感,水到渠成,拓宽了学生的词汇量。
2.)关注构词特点,拓宽理解的广度。
    现代汉语的词汇,构词模式多种多样。在帮助低年段学生培养词感时,要引导其关注构词特点。
例如,苏教版语文一下《识字6》中的“竹椅”和“蒲扇”两词,其构词特点就具有相似性。对于学生来说,“竹椅”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经验告诉他们:“竹椅”就是用竹子做的椅子。同样,依照这样的特点来理解“蒲扇”,也就变得有法可循了:蒲扇就是用香蒲草做的扇子。在教学“瓜果”和“菱藕”;“红花”和“绿树”等词语时,学生自主地关注了构词特点,领会了词语奥秘。
其实,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构词特点,同类别的词语之间存在共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关注,加以引导,学生的语感也就能在一步步的积累中应运而生。
2.探索表达范式,言之有序。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功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无意识到有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得多。低年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处于模仿时期。在模仿中,学生能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提升口语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本里都是精心挑选的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句式工整。为了促进学生犹豫表达能力了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句式和语境,探索表达范式。
(1.)典型句式的训练。
    句式模仿就是模仿教材中的典型句式,如比喻句、排比句、含关联词的句子……不但能使学生有效吸纳课文中的经典语句,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一下《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我抓住了有的……有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原文是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我引导学生思考蚂蚁还会做哪些动作,补充他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个个满头大汗。在此基础上,我还变换了语境,将其设置为下课了,同学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个个______随后,我还扩大语境,将句子改为“             有的      有的       个个         。”学生有了之前的理解与模仿,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句式,并内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十分精彩。
(2.)谋篇布局的尝试。
布局模仿则要求学生弄清楚课文在写法上的规律,做到仿写时有规可循。对于正处于写话起始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其“依样画葫芦”,将表达的难度降低一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中《雨点》这首诗,分别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整篇诗歌句式结构整齐,都是“雨点落在(哪里),在(哪里做什么)。”的结构。课堂上,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其模仿课文,口头创作诗歌。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是小雨点,还想到其他地方去玩吗?
生:想!
师:想到什么地方去?
生1:我想落到草丛里
师:你准备怎么玩呀?
生1:我想打滚 。
师:你真淘气呀,你能连起来说吗?
 (出示:雨点落在_____,在 ______。)
生1: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打滚。
师:多有趣啊!其他人的小雨点想去哪儿,玩什么? 用这个句式说一说。
生2: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跳舞。
生3: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滑滑梯。
……
师:把你们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小诗了。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们思如泉涌,很快一首首小诗就呈现出来了。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
(三、)静悄悄:为表达构建思维梯度,让课堂迸发创意。
    课堂上不仅需要活泼泼,暖融融,有时候还需要静悄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思维含量、思维梯度,必须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思考。只有经历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过程,才能有所创新。
1.思维链接,让表达变得亲切。
1.)联系生活,引起共鸣。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表达变得更加亲切。所以,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关注生活,寻求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苏教版二上《乡下孩子》这课时,我带领学生仔细品读了“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一句。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说说“黄鹂”和“野菊”是什么样的。学生大多都觉得这两样事物是美丽可爱的。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回忆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的说有的说躺在妈妈怀里,有的说骑在爸爸肩上,他们在回忆中重温幸福,并且用话语表达出了温馨、愉快的感受。
2.)联系旧知,学会比较。
人的大脑对于信息的储存偏好是 “有联系的”,就像是手握地图来走迷宫就会容易得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其实是学习者将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并进行重建、删减、合并的过程。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中,有两篇课文《司马光》和《乌鸦喝水》,分别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司马光机智救人,另一个是乌鸦设法喝水。故事的主角一个是人,另一个是动物。那么在他们身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这就是一个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新知与旧知链接了起来。学生们通过思考,侃侃而谈。他们觉得司马光和乌鸦都很聪明,司马光多些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才能顺利救人。而乌鸦爱动脑筋,做事不慌不忙,才得以自救。
由于苏教版的课文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划分单元的,所以采用新知链接旧知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表达,还是比较高效的。学生思维活跃,口语表达的面广了,内容也丰富起来。
2.思维跨界,让表达更有创意。
     学生的口语表达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部分学生喜欢人云亦云,忽略自己的思考,更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创意。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自己的经历和眼界的影响。见多识广,方能活跃思维,有所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思维跨界,就是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界限。它可以打破各种界限形态,形成全新的视觉世界。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必须要有跨界思维的意识。
     在学校里,所有的课程都成了语文课堂口语表达的素材,所有的事情都成了口语表达的内容。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将社会最新的动态报道带进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们不禁会说,还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另外,我们班还举行了“社会大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自体验之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总之,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最大化的策略支持、巧妙构建思维的梯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所见所闻,表达思想以及抒发真情实感。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开发资源、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重任。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视化功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探究口语表达的范式,让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教师坚持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注与重视,不断探究优化策略,相信很快就能听到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英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学周刊 2011年17期
2.侯洁 浅议低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01期。
3.郭学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教师通讯,2015年03期
 
 
 
 
 
 
 

上一篇:孟凡栋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