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133
post:486133

论音乐对孩子的重要性及作用

  • 发布时间:2016-02-22 11:06
  • 作者:邱丝雨
  • 点击量:

 

         论音乐对孩子的重要性及作用
                           邱丝雨南师附小
一、        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无论是歌唱、创作、表演或是欣赏,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首先是来自于兴趣,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儿童开始都有好奇心,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往往出自好奇心,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学习的热情就必然高涨,其主体性作用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上欣赏课时不仅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辅助来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还需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不断地去听,去欣赏、去熟悉、去感知、去把握、去比较。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感知音乐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美。通过名作的强化欣赏训练,让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古今中外,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精心创作出来的,是对生活美的提炼和加工,没有创作就没有音乐艺术可言。学习歌曲和乐曲创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捕捉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会学生了解、掌握音乐创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就好比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音乐创作的大门,通过这扇门,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音乐创作虽说不是为中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但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音乐创作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音乐这门艺术需要的是创新、不断地去创新,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课堂上当老师将作曲家的作品讲解给学生时,就要对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风格进行深入地去分析,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其乐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二、 音乐是呵护心灵的花朵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的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课和别的课不一样,他的教育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教师的情绪、人格、甚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音乐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人格如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音乐浓厚的爱好兴趣,乐观开朗的性格,对学生的热爱、师生平等的切磋探讨、人际关系的互尊互谅、自我认识的不断完善,这些属于情商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也是人才爆炸的社会,决定是否成材的关键是情商的高低,而不是智商的高低,音乐教育是培养情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师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怎么有理由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呢?我想:用音乐的美呵护幼小的心灵之花将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三、 利于加强文学修养
音乐和文学是息息相关的,音乐为文学的飞跃提供强健的翅膀,而文学则丰富着音乐的内涵和表现。一个文学家,他可能唱不出动听悦耳的音乐,但是,他一定能听懂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一个音乐家,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造诣,才能创作或演唱出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具有丰富内涵,具有人文精神和真实情感的音乐。
从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和音乐从来不是分开的,他们的关系很是亲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原始音乐和诗歌几乎都是结伴而生的。在表现人们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方面,二者的功用是一样的,只是在于表现手段、方法及样式不同而已。
  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罗曼·罗兰说: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音乐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修身正己,以音乐为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对人格、气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对音乐家更不例外,社会和学校不仅仅是培养音乐的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作文化人的音乐家,培养新一代高质量、全面发展型的艺术人才。
  (一)、汲取古诗词文化精华
  音乐与诗歌,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诗歌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中国的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风》篇就是收集了各地的民歌而成,其中的《颂》就是祭祀时的乐歌。以至后来到了汉代,乐府诗集更是文学——音乐的合集。再后来,到了宋代的词、元代的曲,俱是配乐唱诗,歌词必为曲谱所填。
 (二)、多读文学艺术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和动力
  在音乐艺术上有所成就者,都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广博的知识。文学对音乐的二度创作提供依据和灵感。作曲家经常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蓝本,并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和这些文学名著同样不朽和伟大的音乐作品。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茶花女》的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皮亚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作词,朱赛佩·威尔第作曲,创作了歌剧《茶花女》,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首演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到现在还经久不衰,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四、 音乐治疗的作用
现代医学通过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不仅有镇静作用、镇痛作用、降压作用、调节情绪,还能调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调节作用,促进身心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中国五声调式里的五声音阶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依次相生,产生出来的,在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宫属土,徵属火、商属金、羽属水,角属木,按照五行学说,音乐的宫徵商羽角对应土火金水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五行中的相克,如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这样的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相克。由此得出结论:五行与五声密切相关。音乐治疗思想的基础是各种调式的特征及所产生音乐情绪。虽然这些提法虽有些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种调式所能表现的情绪远不是简单绝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五、 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中国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
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
  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舞蹈之所以离不开音乐,首先基于舞蹈艺术中对声音的本能需要,作曲家吴祖强先生认为: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具体帮助舞蹈动作的作用
音乐的构成要素有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音色、音区等,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音乐旋律,不同的要素组织在一起会形成不同的效果。这些要素的组合多种多样,因此出现了千差万别的音乐
舞蹈占有空间比较具体,而音乐抽象又不能停留,所以音乐想方设法使听众对音乐留下印象,这样便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都在一定范围内归纳了音乐形式和组织结构的一个方面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六、 结合音乐创设课堂情景,优化教学课堂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为直接。论文大全,音乐课堂。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能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