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349
post:493349

夏菁 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3-09-13 17:20
  • 作者:夏菁
  • 点击量:

《一个教师能走多远》读书交流

                         夏菁

读到特级教师孙良才关于管理学生的内容印象颇为深刻,他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历程总结为:竹板——教鞭——手指——眼神——心神,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从教师管理学生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如果从教师的心理层面来讲,最初是想通过惩罚来竖立自己的“威信”,但这只能换来孩子表面的一种服从,接着是转换到提醒的方式,体现教师从内心里开始觉得要尊重学生,但始终还是高高在上,和学生处在“管”与“被管”的温柔对立之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师充满爱的期待,真正认识,理解学生,耐心坚持地帮助。

读着读着,我不由地想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儿的一张绘画作品。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世界。可是,在她女儿的一幅名为《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   

奇怪!她拿着女儿的画沉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幼小的孩子只有几岁,身高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们的腿,还能看到什么呢?   

认真想想,的确是这样:孩子在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带来的局限;一个手掌张开,五个手指长短也不能一样,这就像学生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与他们的整体的认识水平是相联系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视角来看待理解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一样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一样站在一个高度全局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我们将要去的终点在哪里,更要知道孩子的起点在哪里,基于孩子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来展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只有基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才会是合理和科学的。

记得一次孩子完成一篇阅读练习,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船在海中航行的速度非常快,所以非常骄傲,自吹自擂起来,却不知是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等风停帆落的时候,就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在我看来故事其实不难理解,阅读题也不是非常难,所以开始我对孩子答错题的原因感到难以理解,后来问了孩子才知道,原来很多错题的孩子跟本不知道帆为何物,更不知道在行船时帆所发挥的作用。我恍然大悟,终于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正确答题了,因为他对于文中的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又怎能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呢?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埋怨孩子不动脑筋,不够努力,其实是孩子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思考,判断,选择,决定了它的见识。与其去埋怨孩子,批评孩子,不如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沟通、帮助……

上一篇:袁萍的读后感
下一篇:全敏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