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177
post:493177

英语原来可以这样教 朱悦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3-02-22 08:42
  • 作者:朱悦
  • 点击量:

假期中,读了沈丽新老师的《英语可以这样教》,感慨于沈老师的教学感悟,感慨于沈老师的教学方法,感慨于沈老师的独特视角。翻开书,被前言所吸引,说实在的,是被前言的题目所吸引,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里面的一段话我觉得沈老师说得一针见血,现摘录如下: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是一座连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而教师,就是那个帮助学生把梦想变成现实的重要他人。

    一直亦喜亦忧,为自己就是那个“重要他人”。

    也就不断地自我质疑: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是否能够感到自己被当做一个真实的生命在交流?还是仅仅是一个识记单词、操练句型、理解语篇的容器?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只能看到一群机械的“声音的模仿者”,还是能够聆听到无数来自心灵深处的曼妙声音?

    就像沈老师自己在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反思,相信不仅能自我救赎,或许也能如凤凰涅槃,让某些久违的情怀复。当我秉持了这样的反思,也就有了敦促自己追寻更美好的课堂的信心和勇气。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也在心里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是否让我的学生成为了“声音的模仿者”?思来想后,觉得自己在这样的方面做得不太好,于是我带着问题在书中,在沈老师的经历中寻求解答。

    好的课堂,只能在教师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抵达。

    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重要的场地之一,课堂的组织教学则是师生心灵对话的主要渠道。沈老师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中记录了很多“自己的声音”,她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来自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才是时间最美妙的声音。

    反观自己,我也写过反思,也曾经惊情澎湃地准备下一个本子,还自名为“我的自留地”,还曾经信誓旦旦地要留下自己教学的痕迹,现在看来,我只写下了触及皮毛的感受,未曾触及心灵。在沈老师的教学经历中,她更注重多想一点,多做一点。

    在课堂上,她“点读”学生,给每个学生课堂发言的机会;渗透字母组合的发音,鼓励学生尝试拼读单词并识记,给予学生图片或提纲,帮助学生识记课文。沈老师这样想:“很难将左手的素质教育与右手的应试教育击掌相合。但总要去试试,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

    当新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时,她会“按下暂停键”,慢些,慢些,再慢些;当孩子们第一次与她邂逅在课堂上时,她会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欣赏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帮孩子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当孩子们识记单词时,她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语音知识尝试拼读,“巧妙渗透音标”。沈老师的这些做法,恰恰印证和践行了她的所思所想:“在解读教材时我是否站在儿童那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心里有无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有没有期待过自己能够让孩子们的眼睛更明亮一些?有没有想过我的课堂能够让孩子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渴望?”

在她的课堂中,她更会补充一些课外的英语知识,让孩子聆听到来自世界的声音。

    “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在沈老师的教学经历中,我收获了新的方法,新的激情,新的理念,让我们一同跟随内心的追求,追求最美的课堂。
下一篇:诸蕾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