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作为探究的科学》有感
作为一本厚达715页的“大部头”,《教作为探究的科学》无疑是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探究式科学教学进行了阐述。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当然也很多,但就在11页上的这段话却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詹妮的课上,孩子们穿上暖和的衣服,快步走到户外,边唱着下面的儿歌边在寒冷的雪地里列队。这首儿歌是詹妮用尽心思巧妙地安排在关于季节的课中的:戴上我们的手套,扣住我们的外套,裹上我们舒适暖和的围巾,它罩住我们的脖颈。穿上靴子、戴上帽子,我们准备好了要走进雪中,打开门,我们走。
轻快的儿歌和室外活动让儿童一下就进入了并理解了这节课的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环境中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接下来,教师又让孩子们收集雪,把雪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回到课堂,儿童研究他们收集回来的雪,学习新知识。
试问:我们的孩子何时可以这样轻松并有步骤地学习科学呢?我清楚地记得,关于季节一课,我们只有课本上的图片和教师找来的所谓“有意思的”视频以及几句冷冰冰的定义。这些对于孩子学习科学有吸引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样的情绪能学好科学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这样的科学教学够系统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儿童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总而言之,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具有极高的兴趣,从初始年级开始,科学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发展他们研究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必要技能。再者,较早地接触科学,对于21世纪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目标——科学素质的培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科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包括激起兴趣,激发好奇心,评价学生对学习主题指导多少以及他们的想法,利用问题使学生集中精力于探究活动。而激发动机和兴趣,没有什么会比利用含有研究问题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了,当学生的内在动机被激发以后,他们会在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驱动下参与活动。
接下来,教师可以用提问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讨论。通常,观察性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像“刚才的活动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现象?”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会让许多学生积极交流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得到学生一系列的回应之前,教师不要急于作出总结。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还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做出解释。学生的观点可以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在科学活动中,学生在观察上要多花一些时间,然后寻求解释。如果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较低的认识水平上打下充足的基础,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认识水平上展开讨论。
解释伴随着观察而产生。在观察时,学生直接与物体和事件相接触。解释时,需要学生根据经验进行推理、诠释并检验他们的解释。观察关注发生了“什么”,而解释关注“为什么”会发生。当教学从观察或探究阶段进入解释阶段时,要让学生参与决定哪些方面需要解释。了解学生指导什么,解释哪些现象。在学生能看得见的地方列出他们的问题,方便他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解释阶段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可以产生歧义。要有足够的时间多听取几名学生的意见。这种策略使具有不同抽象思维水平的解释都有机会表达出来,学生根据各自的解释程度再利用这些解释。
学生需要有在问题情境中应用新知识的机会,这些问题可以用多种形式提出。例如,教师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或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兴趣引出问题。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会尝试调动新知识应用于新情境,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得到提炼、加强。探究教学中的迁移阶段,能够使学生应用在前面的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利用新知识建立新的联系、形成新的策略。
有人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的观点无疑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同时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确实值得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