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拜读了《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这本书,我也在思考着怎样做好一位音乐老师,或者说我可以为学生们做些什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的听觉是最灵敏的,其发展快,可塑性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会逐渐衰退。所以在儿童时期教孩子学音乐,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对孩子的音乐训练不会像教大孩子一样效果见得快,也许对于一个节奏型,孩子们需要多练一两遍能掌握,也许还要反复训练一学期甚至一年都才能够真正内化。但这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既要保持着对音乐的热情,也要同样保持对教育的热情,更要有耐心。
其实音乐与人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有天然的乐器——“嗓子”,而为什么现今成人中有很多人不会唱歌,也不识谱,也不懂音乐知识,也不会欣赏音乐呢?原因很简单,缺乏音乐教育,说来也很惭愧,这也是音乐教育者的失败。而其实责任也不全在于老师,因为家庭教育也责无旁贷。科学证明:人类生命的头三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时期。在这一时期,若能注意培养、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就能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很多人忽视了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听觉的研究和训练,也会对成年后的听觉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为什么家长对音乐忽视?也正是因为他们也缺乏音乐教育,这是一个循环,而怎样将这个循环是良性的模式,音乐教育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平日的教学里,教学是一方面,有时候我们还必须担任“裁判”,“妈妈”,的角色,在孩子出现矛盾时,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会第一时间找老师来解决。还记得我刚进校的时候,经常有小朋友跑到我面前来,“老师,某某某打我。”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这种事情问也问不清,这还不算什么,有的还是哭着跑来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当时也是措手不及。但是我发现如果做一位“有心”的老师,你能渐渐学会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他的出发点解决他心中的疑惑。这样的方式孩子更加能够接受,也能够明白道理。平日工作中我要带八个班的孩子,总人数300人左右。也许我们不会像班主任一样能够时刻去关心每一个孩子,但是当有孩子找到我时,我希望我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解决他遇到的任何困难。孩子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而给孩子小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面对孩子的屡屡犯错,除了宽容以外,更多的是接纳,不怕孩子犯错,但是每次犯错后要想办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抓住每一次孩子无心犯错的机会教给他道理,并且以探讨尝试的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说教去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我相信孩子会在一次次的无心之失中迅速成长。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个思维方式,犯错了不怕,要找到犯错的原因,并且钻研出避免的方法。在我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才是刚刚经历。所以切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思维去限制孩子的行动和思维。
就像书中的俞玉萍老师说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因为时间而增加自身的分量,就好像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时间在这里增加了事情本身的厚重感,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是坚守的难能可贵之处。我想我愿意为孩子们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