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高琦
虽然早已经不是班主任,但克拉克《优秀是怎样教出来的》这书中,对班规的理解和定义却引起了我很大的关注,特别是他那五十五条班规的例证。细看这五十五条班规,或许会有些惊讶,连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竟也名列其中,例如第二条班规: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第七条班规: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诸如此类。这种基本常识也列为班规,这正是作者强调的“超基本”。然而正如同作者所提出的,现实中许多孩子并没有能得到应有的指引和纠正,这些细节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现代社会有着从四面八方各种蜂拥而来信息,在现代社会,为人父母师长者如果不主动去注重孩子品格养成,不主动去教导孩子分辨是非对错,孩子就会由其他人身上学到。这些人可能是:注重收视率的媒体,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报导,各方来源的信息……他们就会慢慢扭曲我们孩子的对社会、家庭和世界的最基本认识。
班规是要他们为学会遵守规则,遵守在学校的准则,乃至学会离开教室后的人生做好准备。知道如何待人接物,把握人生,如何处理可能状况, 自信的生活。
规则是死的,如何运用却是活的。作者也归纳出四项主要原则: 孩子需要有所适从,也喜欢有所适从;如果孩子喜欢你的人,就会努力配合你;孩子喜欢知道你对他们的期望;孩子喜欢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掌握住这些中心原则,每位老师都可以发展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超基本班规”。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确实是值得分享的一本好书。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我们经常给学生讲“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但在教育的细节中又明确了多少种方法呢?更有甚者,把文明礼仪教育放在了一个想起来说说,想不起来不说的角落。国人的素质、学生的素养怎样来提高,不是靠口号,而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兴高采烈还是惶惶不安,有时一个眼神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老师,交流、沟通、言传身教更为有效果,因为我们天天要和几十双明亮清澈的眼神进行沟通。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神读出我们是否在鼓励他们,课下学生从我们的眼神中可以读出我们是否喜欢他们。学生的眼睛也能够捕捉我们内心深处喜和忧,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爱孩子,那孩子只能从我们眼神中读到爱。不管什么时候,当人们因为他们的努力而获得表扬和奖励后,他们往往把工作做得更好。很显然,至今仍有许多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经常鼓励他们的孩子,我们也有这样亲身的感受,当学生能够取得点滴成功时,他们也希望得到掌声,一种真诚的、两个手掌充分接触的掌声,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我们和孩子间,更多的是要有信任和交流。
书里的确列举出很多实用的教学和管理小策略,但“55个细节”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熟谙“班主任兵法”的老班们已经运用的得心应手的,估计那些一贯以严谨认真著称的老教师们更要咧嘴了“我们一直是这么严格要求纪律的哇”。不过我猜,也许作者所强调的这些“规矩”“细节”是建立在一种和我们不同是学生心理基础上的,是对老师的信任,对成功的渴望,对合作的兴趣,对肯定的追求。而我们呢,估计不是这样。正是这样的学生心理基础,教育才创造了“奇迹”?受到大众的赞叹和欢迎。
我想,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