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965
post:491965

张薇 读后感《好老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发布时间:2015-03-06 16:17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好老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读窦桂梅老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薇

有人这样评价小学语文老师:视野不宽,底蕴不厚、修养不足、情趣不多。读完窦桂梅老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掩卷沉思,要突破这样的窘状,需要做的功夫还很多,需要前行的路还很漫长。教育的原点在哪里?不在乎上课老师的形象多么迷人,课件多么精彩,设计多么完美,而在于老师的专业素养。一个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的好老师从哪里来的呢?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一、            在阅读写作中经营自我,走向“深度”

作为一名专业语文老师,很明显,既要有语文文学素养,又要有教育专业素养。窦老师在东北一个小山村里长大,小人书开启了她的智慧,走出山区后她如饥似渴地读书,读儿童经典,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刊。这些滋养了她的心性,视野渐渐开阔,目光渐渐远大,胸怀渐渐宽广,也正是阅读,才让她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也正是这种澄澈的心灵、自由的个性才容易轻易走进孩童的心灵世界,才能拓展出她专属的语文天空。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曾经听过窦老师的《三打白骨精》,她以主题教学的文本解读方式从课文中提取“三变”“三打”“三责”“三挑唆”的教学层次,让人拍案叫好!殊不知,在这一课背后,窦老师,甚至是她所带领的全体老师们,开展了以教促读,以读促教的深入阅读拓展阅读活动,《西游记》原著、《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话》等等评论著作,读了刊登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评论上百篇。围绕文学理论,他们还读了《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等文艺理论书籍。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阅读,才有了底气十足的课堂。

当然,除了阅读,还有孜孜的写作,也是窦老师的一种常态。上完课后写,听完课后也写,明辨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回到真实的课堂加以对照或印证,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去“革”缺点的“命”。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本又一本的专著从笔下诞生。我深深被震撼了,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虽然也爱阅读,但总是以忙碌为理由,以疲惫为借口,只爱读轻松简单休闲的书籍了,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更是少之又少。潜心阅读,才能对教材的处理多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对学生才能有美的熏陶和善的引领。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浮躁不安,其实这是有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投射在里面的,但对于我们老师而言也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自我,才能成就一个好老师;多写作,多通过文字对课堂、对自我“漂洗”、沉淀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焕发咀嚼过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才能拥有遭遇课堂失败与痛苦后的踏实,才能成就一个好老师!

二、            在打磨反思中锤炼语言,走向“超越”

在窦桂梅老师的书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好教师素养:言语智慧。对于语文课的学习而言,不仅仅是我们引导儿童学习语言,更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个人的言语水平,提高言语智慧,成就一位好老师。言语的智慧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来,从一遍遍的课堂打磨中来。所以窦老师提到了“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作为一个老师都知道,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这样一系列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打磨之后,勤于反思,咀嚼课堂压力,是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上完《珍珠鸟》,她一口气写下《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听完同行们的课,写下近百篇课堂反思,出版《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玫瑰与教育》以及其他几本专著,那些不拘一格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考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昔日重现”,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

读完这些,再一次汗颜。一名优秀教师要勤于打磨自己的课堂,要勤于通过反思来回顾来时路,而自己平时总是疏于细致刻苦地备课,偏好借鉴名家名师的现成教案,因此也就迷失了自我的风格,想一想,认真备教材,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堂资源的神话,科学补充教材,才能准备加工教材,才能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才能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

读完本书,心生对窦老师以及她引领下的团队无比仰慕和崇敬。因为没有深入地阅读,根本无法用深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但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用阅读奠基精神底色、用写作张扬生命气魄、用实践历练神韵神采的无限魅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