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837
post:491837

于江 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5-03-02 15:33
  • 作者:于江
  • 点击量:

生命诞生后的36个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照例,文章的开头,我得先扯一番皮。不扯不舒服。

春晚的乐趣不在节目,而在吐槽,今年的春晚又与往年有所不同,在于一边吐着操,一边抢红包。由此,我耽误了正经事,把书丢在一边,不思上进了。

抢了4个多小时,手指累得发抖,反思自己真是傻冒一个,为了那块八毛的,拼了老命,进而,更是深深懊悔,想想误了春秋大事,像是浪费了多少岁月似的,朱自清的《匆匆》恍若在耳畔,百感涌上心头,然后,不禁呼呼睡了。果然,我对得起“不思上进”了。

翌日,日上三竿,梳洗完毕,再拿起昨晚丢在桌下的那本书,拍拍额头,也罢也罢,反正都是作业,早写早托生吧。经过一番九曲十八弯的努力,我算是开始码这篇读书笔记了。

 

书名曰《婴儿的心理世界》。作者是个法国人,叫米兰妮·于宾-盖特。看名字像是个女人。

为什么看这本书呢?其实,不为什么,就是为了补齐一个缺口。这半年来,我读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大多数都是基于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即便是发展心理学的书籍也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简单点儿说,就是在生命出生一刻开始至三岁这段时间的内容是空缺的,或者说极少有相关的内容。故而,当在书店里游走时,偶遇这样一本书,当然是要收入囊中的,此外,还有最重要的是它符合我对一本好书的定义——字大,页少。

中国人作报告,最喜欢引用名人名言了。这其实是小时候语文老师教的——“记住,议论文没东西写的时候就码名言名句。(此处省略五千字……)”以至于,如今已然是五六十岁的专家们也仍旧牢记心中(真是好学生)。其实,正方向与反方向,我都能找出一大堆。

严肃!认真!

“儿童都是天使。”这种赞美现在充斥在各种抄来的教育学书本中,并且广为人接受。但也许诚如我告诉你:“一百年前的鞋子还不分左右脚”一样让你惊奇,19世纪之前,“讨厌小孩”才是西方的主流。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会将新出生的婴儿摔在地上,只有那些摔不死的才会被抚养。希波克拉底就曾公开地询问那些新生儿适合存活,当婴儿有畸形和疾病时,杀婴就不时发生。中世纪也好不到哪里去,法国大主教贝勒(1575-1629)在书中写到:婴幼儿时期是人类天性中最可鄙和最卑贱的阶段,仅次于死亡。波舒(1626-1704)认为婴幼儿时期是“动物般的生活”。在17世纪,将婴儿交由乳母——特别是乡下的乳母喂养,在城市里的有产阶级看来是一件有教养的事情。先别忙着嘲笑西方人的愚昧,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写到:“我三岁进宫,到了十一岁才认得自己祖母和母亲……我见了她们,觉得很生疏,一点不觉得亲切。”他最亲近的人是他的乳母。事实上,有清一代,凡皇子自小都有乳母,6岁入学之后,便独立居住,乾隆以前都住在毓庆宫,乾隆之后,住在三座门北,俗称阿哥所或所儿。到溥仪的时候,这已经是20世纪了。别说普通百姓,其实,他们也想,只是没那个条件。

总之,在人类文明的前98%的历史中(以一万年计算),儿童因为其身心上固有的弱点,是被人鄙视的,因此,“天使”一说,仅仅是近代的事情,对中国人来说则又是一个外来事物。

 

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说道:姑娘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姑娘的。我们可以从这句话推理,性别乃是人类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然后,就算是这种最基本的差别,也来源于文明的赋予。既然,这么基本的差别都是被赋予的,那就说明在生命诞生的最初,婴儿除了躯体之外,基本处于一个“无”的状态,所以,最重要的是通过感官接受来自外面世界的信息。

有研究表明:婴儿在满三个月之前什么也看不见。他仿佛看见了的状态,其实,是对光线明暗轮廓的反映。在刚开始的三个月,婴儿更偏爱鲜艳的红色和黄色,之后才有了其它的各种颜色。

婴儿的听觉在胎龄7个月的时候已经基本成熟,由于事实上与母亲共体,他/她能够听到母亲的声音,并且对其感到安全。鉴于上亿年的物种进化,低沉的声音可以让婴儿平静,如水流声。尖锐的声音会让他觉醒或惊恐。如警笛声。但此时,婴儿仅仅是敏感于频率和语调,还无法区分不同的发音。而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语音中最好发的音才能够被区分,如b和p。由此看来,单字母学习中,儿童最后也是最难区分的一定是发音过程最复杂的n和l了。

相较于视觉和听觉,嗅觉才是人类最原始的感觉器官。一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睡得很安稳,换一个人抱就要哭嚎不已。人们以为婴儿是看见的,其实,他/她是嗅出来的。即母亲身体的气味才是婴儿确认此刻安全的依据。进而,我们可以拓展一下思路,房间有婴儿熟悉的味道,被褥有,衣服有,人的身体也有……其余的,自行补充。

触觉的意义也很微妙。心理学上有一些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触觉的刺激之间存在着联系。迪迪埃·安齐厄指出婴儿是通过皮肤的接触,为自己构建一个自我,于是,建立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界限。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或是青年时,表现出缺少主见,随波主流的现象,这与婴儿时期,其缺少母亲的拥抱有关。在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也确有类似的观察发现,即大多数早产儿的性格都偏向于内,又几乎都有婴儿时期脱离母亲,呆在保温箱内的经历。在对非洲妇女育婴的观察中,人们发现,非洲婴儿的心理活动发育就比较超前,学会走路,保持坐姿都要比西方孩子提前好几个月,因为非洲母亲整天都背着或抱着婴儿。直到2岁左右,社会影响的因素进来,他们的优势才消失。

还有学者认为:婴儿最原始的需求并不是仅仅在于口部的需要,而更在于紧密的身体接触需求,以在维持生命,逃避危险时获取生理安全感。母婴之间的关系建构中,最主要的是贴近性的需求,及这种贴近性所具有的安抚作用。当遇到危险时,婴儿最初会四肢外展去寻找可以附着的东西,到后来,视觉的成熟,才会逐渐替代前者。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还需要“过渡性客体”——昵称“儿童爱物”的存在。儿童爱物,通常都是洋娃娃或泰迪熊之类的毛绒玩具,它们实际上是母亲的化身,婴儿从寄生状态到独立生活状态之间桥梁,其可从三个月的时候开始使用,在2岁至3岁期间意义重大,5岁之后逐渐失去作用。

 

父母对婴儿的影响是不同的,两者无法互相替代。母婴之间的关系是主线,父婴之间的关系为辅助。如果说,母亲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勤奋的工作,那么,在婴儿7-8个月的时候,父亲开始进入角色了。

父亲抱孩子的方式与母亲截然不同。他们更喜欢将孩子的脸超前,或是让孩子躺在膝盖上。母亲喜欢将孩子抱裹起来,保持姿势不动,并且,母亲习惯将孩子的脸朝向自己的脸或是胸。向外与向内之别,恰好符合我们平时的俗话“情商看母亲,智商看父亲。”在孩子15个月之后,母亲注重带着孩子去静静地观察物体的运动,而父亲则会带着孩子去探索,去创造性地玩耍,这种玩耍对孩子来说是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父母之间的差别就此显现。打个比方,母亲如同是一个供孩子避风的港湾,父亲则是一艘带着孩子周游世界的航船。所以,遇到困难危险了,回家找妈妈。呆着烦了闷了,出门找爸爸。

此外,父亲在塑造孩子男女不同人格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调查统计显示:父亲与儿子玩耍的时间是与女儿玩耍时间的二倍。对待儿子,父亲往往“顽皮”;对待女儿,父亲则更多地表现出温柔。这样的差别进而还会体现在给孩子选择玩具上,父亲给一岁的女儿会选择洋娃娃,给儿子则多会选择皮球。

 

在生命诞生后的36个月,智力的培养已经悄然进行中。

婴儿的世界是碎片化的,此时,他们的记忆又是短暂的,或者说存储空间很小。我们每个人的记忆越往前追溯越碎片化,越模糊。而我们确切情景记忆的起点往往在3周岁的时候(即幼儿园小班),再往前的只有感觉,已经没有形象了。所以,所有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而此刻的儿童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出反馈。

婴儿虽然没有完善的思维能力,但是,其却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母语的学习上就可见一斑。在3岁之前,父母的责任都是在帮助儿童构造他的学习系统,使其完善,待到3岁之后,接受更深入的教育。打个比方:婴儿就像是一台没有装系统的电脑,什么也干不了,但是它预装一个dos系统,很简陋啦,但是,通过它,你可以为其装上一套强大的windows,于是,整个3岁之前都是在装系统,装驱动阶段,很漫长。有耐心的家长,等装好之后,再安装office,IE浏览器,QQ(代指语数外)等等,运行很流畅。没耐心的家长总想超前,还没装好,就急着拔插头,按重启(代指,3岁之前就背唐诗,学数学,进行启蒙教育),结果勉强装上了各种软件,却动不动就死机。

此外,如前文所述,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作用不同,不可代替,不可缺少。如果当时懒了,如今后悔莫及,就算是花多少钱,也都是补不回来的。难不成,你要给孩子重装系统吗?!

当然,我相信就是会有人傲娇地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即便是孩子毁了,其也可以用金山银山把他堆到人生巅峰。这个……,怎么说呢?我想起了一个笑话。说有一人找到算命大师,问今生能否发财。大师不语,在纸上手书两个字——“性  命”,问来客,如果二者只选其一,选哪个?此人思虑片刻,答道“当然是 命 啦。”大师闻听笑道:“这就对啦。有钱任性,没钱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