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的教室需要倾听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肖娴
“润泽”这个词,总让我想到湿润的空气轻柔地拂过皮肤、非常滋润的感觉。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在他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润泽的教室”,让我瞬间觉得耳目一新,也非常好奇: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如何使教室变得“润泽”?
书中这般描述: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脑海中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不禁悠然神往:这样的教室有着多么安心、和谐的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彼此互相信赖,不断迸出思想的火花,即使暂时错了也没关系,不必担心受到批评与嘲笑,继续新的思考就行……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润泽的教室”呢?继续读下去,佐藤学强调了倾听的作用。文中说,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仔细地进行揣摩,并联系所读过的案例,我想,可能是因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也许他的发言内容不够准确,甚至乍听起来莫名其妙,但是老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去找出他思维的路径,也就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寻找他思维方式的合理性。
佐藤学在关于“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中举了一个例子: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是: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人名)顿时被惊醒了,尽管他是个连夜晚上厕所都不敢去的胆小的人,却一下子冲出小屋去给大叔请医生了。教科书上画着一幅豆太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问:豆太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有一个淘气的学生大声发言:豆太他在叫头疼啊!这个“异常”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的反驳。老师问:你这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那个学生说:因为书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具体的场景是:夜漆黑漆黑的,豆太和大叔又很穷,住的屋子很小很小,一听到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要不快点去叫医生的话就不行了,所以,他肯定是迷迷糊糊地朝门边猛跑。豆太是“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的,所以头就碰到门上了。
这个案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乍听起最初的答案,我也觉得非常莫名其妙。好在老师追问了下去,才发现这个学生不仅能关注课本中的文字,还发挥了合理的想象。联系他说的一整段话,他的答案虽然异于通常,但确确实实是合理的。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思维锻炼。如果老师没有追问下去,和同学们一起否定了答案,那么这个学生新颖的角度就无法被展现,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他很可能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了。
另外,佐藤学强调“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我觉得还有一层含义。实际上,在精心备课以后,老师对于所问的问题,自己心中会有一些预设的“标准答案”。只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很可能被内容中和自己的答案相接近的部分吸引,从而忽视了学生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其实是一种“伪倾听”,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老师自己觉得是在倾听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并不觉得,渐渐地,学生很可能就不愿意发言、或者发言时会形成揣摩老师心意、迎合老师的习惯。
回想自己的课堂,我发现自己真的显得很强势,这并不表现在态度的严厉上,而是表现在用滔滔不绝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所谓正确观点上。在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或者长篇大论语句冗长时,我会用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地在班里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流于表面热热闹闹的提问、回答、补充。有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我想很大原因,很可能是学生认为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地就失去发言的兴趣了吧!
平时,我对学生说,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提醒我自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去听学生说的话,还要去看他无声的发言:学生的动作、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帮助自己去理解学生的发言到底表达了什么。只有这样,不用心里预设的答案把自己和学生都束缚住,才能够真正地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交流,才能逐渐形成教室中“润泽”的感觉。
“吾日三省吾身”,我也可以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