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让我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思想的纯真和信念的执着。他用直抵内心的真诚的言说走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呼吸、思考,我们的心灵因书中洋溢的人性的关怀而倍感温暖,我们的思想因分享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而逐渐深刻,我们的教育追求因“使学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而渐趋明晰。
正如肖川教授自己所说,这本教育随笔是他“近十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也是一本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写的书”,他“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希冀这不仅会更可口,也更可能有助于读者的消化和吸收。”的确,肖川教授的文章因充盈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诗意的表达让我读来不忍释手,慢慢咀嚼着他为我们呈上的“奶酪面包”,我感觉唇齿留香,内心充满了满足与快乐。
肖川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他引用张大千先生的话:“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以此告诉我们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对于教师。
在读书这方面,我做得是很不够的。平日淹没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之中,我给自己的借口是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了我给自己的借口是没有精力,太累了,需要放松一下,于是我会选择上网、逛街,任由宝贵的时间一点点流逝了。于是,读书于我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经常也会听到身边一些很有成就的名师谈论自己是如何坚持读书的,听时很激动,想学习他们,可听后无行动,一切又照旧。看来,读书也是需要拿出毅力的。
读什么书呢?我想首先要“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与经典为友”。我很赞同肖川教授所说的:“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渐渐地变得陌生与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愈来愈多的人,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何谓经典?肖川提到了“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作为教育的内容,作为承载我们的心灵飞升的载体,历史与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与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肖川教授的文章可以看出,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都能信手拈来,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如果没有“与经典为友”,我们又怎能读到这样的美文呢?
其次,我们还要读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要想做一个好老师,并非只需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学识,我们还要深刻地理解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的前沿资讯,了解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读专业书籍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拓展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教书匠。
最后,要读杂书。“杂”就是无所谓类别,只要有时间,感兴趣,任何书都可以读。教育作为一项培育人的工作,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只有“复合型”人才的教师才最有可能教出“复合型”人才的学生。教师的阅读面越广,思维越开阔,越能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为对各式各样书的包容与接收也体现了一个教师宽广的胸襟和怀抱。
很难说,读什么书就好,读什么书就不好,因为这种思想本身就是功利的,功利的读书是不能长久的。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带着对书本的喜爱,带着对教育的追求,让读书成为我们的呼吸,融入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