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走过
寒假到书店绕了几圈,发现被我收入囊中的竟然全是散文类的书籍,这是某种巧合,还是潜意识中我总是愿意去读散文,去感受作者对于生命、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感性的吧,的确,逻辑严密而又富于理性的议论文一直就是我的死穴,从小如此。
切入正题吧,被我带回家的几本散文,其中就有龙应台的《目送》,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读书推荐会上,甘老师向大家娓娓叙述,书中富含哲理和生活意味的佳句由甘老师娓娓读来,更增添了书的魅力,让我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本美书。可惜懒惰的我始终未能找来一睹为快,这一拖竟然过去了这么久。所幸在这个寒假,在这个寂寥又寒冷的假期,这本书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当然还有哽咽和感动。
这本书让我想起席慕蓉,也是这样一位深沉而温暖的女性,用文字叙说着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思考。这本书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叙述生活中事,犹如作者生活日记一般,但绝不琐碎,虽平凡但绝不平庸。惊叹于作者总是能从小事中引发关于人生的思考,关于死生的大问。
如封底所介绍,“《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其中最让我动容的也是这一部分。每个人都有父母,绝大多数人也将成为父母,作者在书中所述的亲情、友情不仅仅局限于情感,更有深邃而富于哲理的思考,让人产生共鸣。作者父亲去世了,他在飞机上看到一位独自搭机的老者,不用多想便知道他是怎样的人,因为他和父亲有着相同的人生阅历和期盼,于是他遐想着如果父亲还在,若是再度陪父亲回乡,她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握着他瘦弱的手,她会一路听他说话,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下机后会一路牵着他小心地呵护着他。可惜没有如果,逝去的终不会回来,这样生离死别的大悲痛在作者的叙述中如此平淡而又深沉,如此心痛而又从容。作者母亲老了,病了,经常认不得自己的女儿,忘记刚刚做过的事,作者细心地呵护,一遍遍重复,文字中看不到不耐烦,看不到悲伤,看不到无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却又能深刻感受到那一份沉甸甸,那是来自对于生命的感悟。
沉浸在书中之时,我经常不由自主想起自己远在老家的父母,年少时父母送我上学,已经上车了母亲又追着来给我送伞;上初中住在姑姑家,母亲偶尔来看我时的画面;好不容易等到放假回到家,母亲那次热烈的拥抱。其实尽管更多的仍然是平淡,但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这些幸福的记忆总是历久弥新。父母亲在目送我一步步成长中逐渐老去,如今,即将成为母亲的我正在为了另一个生命的舒展而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慢慢地,我也将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不必追。
《目送》让我再一次彻悟古人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人生如何演绎,都应当用一份从容去面对,如此,便能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