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48
post:491548

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5-03-08 20:26
  • 作者:王菊
  • 点击量:

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差生教育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对快节奏生活和工作的现代老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提醒。

上一篇:杨婧 读后感
下一篇:孙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