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01
post:491501

《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3-02-20 14:34
  • 作者:周艳
  • 点击量:

    寒里,我读了王晓春老师写的《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这本书,感觉受益良多。教育诊疗方法的运用,涵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加教育的科学色彩!

为什么需要教育诊疗?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是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所谓教育“科学”,似乎就是把教育行为量化,精细化,模式化,固定化,冷冻化。科学的名声就这样被败坏了,像假冒伪劣产品一样。什么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那就应该是实事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事物的客观规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乎逻辑的思考,任何观点都需要论证,不能信口开河。

    我们常常并不了解甚至根本就没想了解教育对象,就开始在那里想当然的教育他们,塑造他们,一旦碰了钉子,就大呼不可思议,埋怨学生“不接受”我们的教育。

    我们要引导学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起码应该首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我们的主观想法应该符合客观实际,还是客观实际应该屈就我们的主观愿望,这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根本区别。

    要让我们的教育更科学,所以我们要进行教育诊疗,我们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犹如农民了解自己的土地一样重要。

教育者真实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

    其实教育是一门缺乏原创性的科学。这主要并不是因为教育家们的智商低,而是因为教育本质上缺乏自然科学那样严格的独立性,它的边界模糊,而且它(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侧重点是传承某种东西,而不是创造新东西。这就注定了它的某种“寄生性”。它必须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这也就注定了它有某种滞后性。教育绝对需要创造性,但它的这种创造性是另一种创造性,是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式的创造性,要的是把各种学科的智慧都“拿来”为教育服务,要的是综合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者应该是最典型的“拿来主义”者,是消化能力最强的人,是特别善于整合各种知识的人,是具备自己稳定视角的“杂家”。

    其他学科的产品是知识,而教育的产品是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影响人、培养人的学问。

    哲学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什么,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心灵是怎样的?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怎样变成某种人,社会学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文学告诉我们人们在怎样生活,伦理学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做人……没有这些学科做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有深度。你连什么是人都没搞清楚,如何教育人?

    但是所有这些学科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现代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孩子社会化。而这,就是教育科学的任务。教育者的创造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这是一种用教育者的眼光吸收知识、加以整合与改造的本领,是一种很高级的创造性。

    所以,教育者最忌讳的两件事:封闭和照搬。

    教育只要封闭,必然枯萎。因为教育本身缺乏原创性,离开了其他学科的输入与滋养,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就会变成重复机械动作的“教育技工”“教育护士”。

    然而学习其他知识时又必须消化,绝不能生吞活剥,绝不能卖弄学术性。你必须学习心理学,但当你作为教育者的时候你应该与用教育者的语言而不是心理学家的语言说话,你学习文学,但你作为语文教师谈论文学时你应该用语文教师的语言而不是文学评论家,你要学习管理学,但你不该是老板的样子……一切都应该是经过消化应该用教育的语言而不是照搬别人学术语言来表达。

    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同时永远坚持自己教育者的立场,绝不能盲目跟着任何人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作为教师,身在教育者的行列中,我们应该是学习欲望最强的人,同时又是消化能力最强的人。现在我还不是,那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下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