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83
post:491483

李霞 读《斯霞文集》有感

  • 发布时间:2013-02-19 17:18
  • 作者:李霞
  • 点击量:

斯爱,薪火相传

——读《斯霞文集》有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一直自豪于与《斯霞文集》的缘分,20085月,我被学校抽调去当时专门从事斯霞研究的杨书记身边,用两个月加十天的光阴见证了《斯霞文集》的整理、录入、编辑、校对……直至书籍出版。

犹记初见斯老师手稿,像保存珍贵文物一样,每一页文字都用透明的塑料膜纸封装好,然后按照时间与类别两个维度,分门别类,在四十几个大大的蓝、绿文件夹中。为了防止书虫的蛀蚀,杨书记把它们堆满了两张临窗靠南的小书桌,每天开窗通风翻晒。而这据说只是斯老师不经意间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主要是斯老师晚年的文字材料,我不敢想象完整的“斯霞文集”又会包含多少内容!

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一页页充满历史痕迹、斑驳陈旧的纸稿录入电脑,做成电子稿,以便《斯霞文集》的出版以及后人的研究保存。信纸、白光纸、甚至学生的作文纸,斯老师的墨宝从来不拘场合场合;或隽秀,或潦草,圈圈点点的勾画痕迹,甚至还有一些与时下迥异的繁体字的书写,斯老师的墨宝也不拘形式。但斯老师手稿的录入却毫不费力,我很轻松地透过这些隔阂认准文字内容。我想,这一是斯老师手稿的内容很简单,甚至单调,她只关心两个话题:孩子的教育,教育中的孩子;另一点是斯老师的表达方式浅易自然。字里行间的斯老师,就是一位一年级老师,用最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人生故事,用最鲜活的例子诠释教学经验,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灵敏的思维整理教学重难点,用最诚挚的热情表达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不经意间,浮现出斯老师《我的教学生涯》中的画面:一个聪颖能干的小姑娘,跨出风景秀丽的诸暨,毅然投入师范,怀着憧憬勤奋学习,带着热情走向一座又一座山村小学,语文课上,她教学活泼;体育课上,她身手矫健;音乐课上,她多才多艺;生物课上,她善于实践……在烽火连天的旧社会,辗转江浙皖川,坚持教书育人,用一己之力维护孩子的一方净土。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灵秀的姑娘在教学上愈发成熟,她充分关注儿童心理,发掘教育规律,在南师附小这片沃土上取得了震惊全国的教育硕果。纵使再简单的文字,纵使再平易的叙述,可这个人用一生书写的心意又有谁不懂?

《斯霞文集》出版后,我也得到了一份,仔细阅读,我发现哪怕时光已匆匆四十、五十、六十载,甚至更久,可斯老师的教育教学依然闪耀着灼灼光华,也许咱们现在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步骤,就是当年斯老师殚精竭力改革课堂的成果。当我们在指导孩子分门别类识记一二类生字时,可能不知道,正是体察学生的斯老师发现了有些难写不常用的字完全可以只读不写,于是大胆提议生字分类,这才有了老师与学生的解放;当我们在为中年级的作文起步而为难时,我们也不知道,胆大的斯老师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训练作文了,只不过她从说话练起,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学会每一日的学习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却不以为苦;当我们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进行分段、朗读指导、写作特点归纳时,我们也并不知道,是斯老师率先把这些环节省时高效地融合在一起 ……还有很多很多,甚至若干年前我们还未意识到有多重要的,却在当下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斯老师倡导的“减轻儿童负担”成为今天南师附小素质教育一块响亮的招牌;斯老师强调的“关注儿童自身特点、“关注儿童兴趣”的教育不正是我校基本“爱的理念”下的以生为本的教育雏形吗?斯老师眼中的师生关系,亲如家人,密如知己,事实证明,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正是青少年成长中最有教育力量的一种存在……斯老师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随着岁月的沉淀,已经和我们如影随形、不分彼此了。

纵使岁月流逝,但斯人斯语却一直常驻心间,平易的文字间,《斯霞文集》给予后人的,不仅是教学的给养,更是心灵的感染,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斯爱,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