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335
post:491335

姜玲 科学 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5-03-06 14:40
  • 作者:姜玲
  • 点击量: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南师附小  姜玲

《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很久之前就有了,每次阅读都是有针对性地选读其中需要的章节,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虽然在科学课的讲台上快十年了,可由于读书甚少,至今对它还是一直半解,使自己现在处于瓶颈状态,虽然一直很认真对待工作,但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可能是太贪心了,这样也想做,那样也想做,结果一事无成。在学校打大环境下,又有了精心读书的机会,才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读书是多么地重要,不读就不懂,不懂自然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于是我又开始读书了,再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顺着读,首先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第三章,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使我对假说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张老师提到的有关假设环节教学的注意事项,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针对其中一个注意事项,结合自己的平时教学,谈谈自己新的认识。

假说要有一定的根据,那怎样做才能有根据呢?

回顾一:依靠前概念进行假设。

例如教学“种子的萌发”,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鼓励学生经过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回顾二:依靠逻辑原理进行假设。

例如教学连续测定一杯水的温度,教材要求每过两分钟的温度,并记录。测量前,先让学生对水温有什么变化作一个假设,学生根据逻辑推论将水温的变化规律大胆地假设:①先快后慢地下降;②先慢后快地下降;③这杯水的温度匀速下降;④无规律下降……有了假设,接着就来通过验证,于是分组实验,通过对每组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水的温度会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回顾三:依靠对比进行假设。

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事物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另一事物中去,从而对另一事物的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

例如: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观察、分析地图,反复对比,根据大西洋两岸轮廓吻合,凭借直觉认为两岸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并以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及古气候等方面进行论证,首创“大陆漂移说”。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假设没有了一定的情景,脱离了一定的基础,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没有了范围,学生也就很容易胡乱猜一通,自然就让假设失去了意义,久而久之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无形破坏了学生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