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是佐藤学先生经过20年来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的。在提到“教室”的时候,佐藤学先生用到了一个词,那就是——润泽的教室。那么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那就是教室里没有因害怕被提问而紧张的气息;没有因发言不当而被嘲笑的尴尬;没有老师激情飞扬、学生无动于衷的漠然;没有一人发言,其他学生各咎其事的自由……用佐藤学先生的话说,就是“大家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我觉得这种“润泽的教室”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适度课堂。
而要构建这种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关注孩子们的“倾听”。我们都知道,没有认真的倾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应对。我不知道大家的课堂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孩子总是不等听清老师的话语,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的孩子只顾得急于说出自己的理解,而一旦说完自己的看法,就是完成了任务,至于别人的发言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这样的发言根本谈不上应对。不会倾听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好,教室里没有会倾听的学生,要么乱作一团,要么我行我素,那样就不会营造出“润泽的课堂”。所以,佐藤学先生一再强调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以“倾听”为前提。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要构建这种和谐的课堂,还要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与同伴、与老师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也就是佐藤学先生倡导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只有这样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经过自己的反思,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才是灵动的学习,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所以我认为,我们听课的时候,不必太在意教师的语言是否无可挑剔,教学环节是否环环相扣,关键在于看看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是否在不断的交往中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网络。
最后,我们还要关注的就是“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服装裁剪”顾名思义就是量体裁衣了,就是让我们依据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那么什么是“交响乐团”呢?提到交响乐团,我们的大脑中肯定就会出现不同乐器相互配合来演奏的情景。佐藤学先生提到的这个“交响乐团”就是在教室里,每个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当然,教学中的交响乐团不是在演出,而是相当于平时的练功。既然是练功,就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佐藤学先生称之为“异向交往”。我们在讲课时,与老师思路叉开的“异向交往”的话语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或者说所忽略,而一旦被老师排除在外,这个学生就很难有第二次发言了。所以,老师一定要倾听“异向交往”话语。
读完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不敢说完全领悟了他的思想。但是,我过去的教育观念也正在不断地改变,它也正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